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190・ ;2008年2月第13卷第2期Chinese Clinical Oncolo ̄v.Feb.2008.Vo1.13.No.2 

疗的患者,未来对鞘内治疗应重点研究。尽管是第一个被 证实具有肿瘤抑制基因Nil的儿童脑肿瘤,但是Nil的功能 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未来研究的重点是进行前瞻性的临床 和生物实验,以确定该基因的具体功能,实施有效干预性 治疗。 

参考文献 [1]Tanizaki Y,Oka H,Utsuki S,et a1.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rising fom the spinal cord・・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 erature[J].Clin Neuropathol,2006,25(2):8l一85. [2] 杨汉兵,陈礼刚,李定君.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的诊 断和治疗现状/横纹肌样瘤[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 志,2006,33(6):556—560. 

[3] Zimmerman MA,Goumnerova LC,Proctor M.et a1.Continuous remission of newly diagnosed and relaps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J].Neurooncol,2005,72(1): 77—84. [4]Chen YW,Wong TI",Ho DM,et a1.Impact of radiotherapy for pediatric CNS 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single institute experience)[J].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4(4): l038一lO43. [5]Tekautz TM,Fuller CE,Blaney S,et a1.Atypical teratoid/rhab— doid tumors(ATRT):improved survival in children 3years of age and older with radiation therapy and high・・dose alkylator..based chemotherapy[J].J Clin Oncol,2005,23(7):1491—1499. 收稿日期:2007—09—30;修回日期:2007—11—10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201103 上海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肿瘤科 陈 坚 【关键词】黑色素瘤;脑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0460(2008)02—0190—01 

l病案摘要 l 患者男性,78岁。2005年6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 肢体僵硬感,乏力、活动不便,时有头晕,偶有头痛,7月脑部 CT检查示左侧颞顶叶占位。患者为行进一步治疗而转入本 院。入院后头部MRI示颅内多发占位,考虑转移瘤。查体: 神志清楚,消瘦,跛行人病房。左侧腋窝内可及1枚大小约 2cm×2cm肿大淋巴结,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无 触痛,全身其余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伸舌居中, 两侧鼻唇沟及额纹未见变浅。右侧肢体肌张力稍增高,右侧 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 出。病程中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无感觉异常,无性 格改变,无肢体抽搐、痉挛。入院化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均 正常;肿瘤指标AFP、CEA、CA125、CA19-9、FER、CA153也均 正常。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7月 15日胸部CT(平扫+增强)示未见明显异常。7月19日下 午局部麻醉下行左侧腋下肿块摘取活检术,取出一大小约 3cm×3cm黑色肿块组织,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 病理报告: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后详细全身查体未见明确 皮肤病变。给予超级伽玛刀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好转,遂转 当地医院继续治疗。随访8个月后死亡。 2讨论 颅内黑色素瘤可以分为原发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 素瘤,非常少见,原发者约占颅内肿瘤的0.07%~0.17%,转 移者约占颅内肿瘤的0.1%~0.3%。原发性黑色素瘤来源 于软脑膜黑色素细胞,沿软脑膜向周围脑组织浸润生长,多 位于颅底面,而转移性黑色素瘤多来自皮肤的恶性黑色素 瘤,亦可来自眼脉络膜、肾上腺髓质等处的肿瘤,可转移至颅 内任何部位 。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不甚典型,常因生 长部位而异,多以颅内高压症状发病。有时由于肿瘤生长速 度快,瘤体中央易产生缺血、坏死、甚至出血。排除颅外黑色 素瘤的存在是区分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的关键,本例患者颅外仅见转移淋巴结,而未发现明显皮肤 黑色素瘤存在,但颅内肿瘤多发,故考虑为转移性。一般来 说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比转移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好 得多,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超过5个月。 Douglas等 报道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恶性黑色素 瘤颅内转移十分有效,单次大剂量照射可以克服其对射线的 抵抗性,对病灶周围脑组织损伤小,局部转移灶控制率高,适 用于1~3个病灶,单独采用或加全颅放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控制率,本病例即是采用了超级伽 玛刀治疗取而得了一定效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2月第13卷第2期Chinese Clinical Oncolo ̄v.Feb.2008.VoI_13.No.2 参考文献 [1]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2299. 

・191・ [2]Douglas JG,Margolin K.The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es from ma1ignant melanoma[J].Semln Oacol,2002,29(5):518 

—524. 收稿日期:2007—06—27;修回日期:2007—08—01 

肺母细胞瘤1例 450052 郑州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科 张自森,吴 敏,王利娟 【关键词】肺癌;肺母细胞瘤;临床病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一o460(2008)02—0191—02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52岁。2006年5月因活动后胸闷、胸痛行胸 部SCT扫描示:左肺上叶纵隔型占位并胸膜侵犯,左侧胸腔 积液。于2006年6月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大量血性胸水, 纵隔、胸膜见3处肿瘤,鱼肉状,质脆,触之易出血,无法完整 切除。取部分肿瘤组织病检,诊断为肺母细胞瘤,双相型。 免疫组化:CD99(+)、Syn(一)、CgA(一)、CA(+)、S100 (一)、V2M(+)、CEA(一)、Dts(一)、TTF一1(+)。术后行对 症治疗,患者仍感胸闷、胸痛,以左肩胛间区为著,不能平卧, 夜间不能入睡。2006年8月B超检查:左侧胸腔第七肋间以 下探及液性暗区,其内透声较差,似有包裹,暗区厚径约 32mm,距皮约25mm,右胸腔无积液。血CEA检查为 17.11ng/ml(正常值<15ng/m1)。胸腔积液引流后,香菇多 糖4mg胸腔内注入1次,注入后即行微波热疗(42℃,1h)。 行TP方案(紫杉醇150mg/m ,顺铂80mg/m )全身化疗3个 周期,同时联合局部微波热疗。2个月后,胸闷、胸痛症状消 失,根据WHO标准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血CEA复检为 12.05ng/ml。随后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1个周期, 患者出现重度(Ⅳ)骨髓抑制,未能继续化疗。2006年12月 复查SCT示病灶无明显变化,无新病灶出现。2007年2月对 左上肺病灶行三维适形放疗。后于院外服用沙利度胺维持 治疗(200mg/日),随访至2007年8月病情进展,因脑转移 死亡 2讨论 2.1 发病率及发病机制 肺母细胞瘤是1945年由Barnett 和Barnard首次报道,1961年被首次命名为肺母细胞瘤,被认 为是与肾母细胞瘤相对应的肺部肿瘤。成人型PB分为双相 型和上皮型两种,根据WHO新分类将前者归为肺肉瘤样癌, 认为它属于差分化、含有肉瘤或肉瘤样成分的非小细胞肺 癌,而后者被归为变异型腺癌,被认为预后好于前者。因该 病罕见,病例多为散发,发病率难以统计,国外报道其发病率 占肺部原发恶性肿瘤的0.25%一0.5%,北京协和医院病理 科统计PB占该院同期肺恶性肿瘤的0.12%00]。 张则勋等总结国内1978年~1992年报道的31例PB临 床资料,结果显示男女发病比例为1.4:1.0,高于Koss等报 道的西方发病比例(0.9:1.0)。作者对国内报告统计结果显 示男女发病比例为2.6:1.0,远高于国外资料报道,与国内文 献报道一致 ,这说明我国男性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成年 后男性发病率上升。但资料统计显示该病的发病特点与性 别无关。Koss总结的病理资料中,上皮型多于双相型,而双 相型则为我国成人型PB的主要病理类型,这提示该病在我 国与西方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原因。文献报道成人型 PB患者80%有长期吸烟史,表明该型肿瘤的发生与吸烟有 关。有研究表明p53和p—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在PB的发生 中起重要作用 J,还有待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 2.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成人型PB的临床表现无特异 性,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胸闷、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以 低热、乏力、消瘦为首发症状,也有一小部分患者无明显症 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基础,但影像学 表现没有特异性,与其他疾病的鉴别通常需要组织病理诊 断。因成人型PB以周围型为多见,支气管镜检查常得不到 诊断。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能是术前明确诊断的最 好途径 ,但明确的病理分型还依靠手术切除标本。 成人型PB有以下病理特点:(1)肿瘤多位于肺周边部 位,呈周围型,肿瘤长径多在4cm以上,可侵及胸膜,较少发 生淋巴结转移。(2)成人型PB分为双相型和上皮型,我国 成人发病以双相型为主,占80%以上,即由上皮成分和间叶 成分共同组成。(3)免疫组化染色原始上皮成分中以CK、 EMA阳性为主。CEA可呈阳性,原始间叶成分以Vimentin染 色阳性为多见,一些细胞免疫组化NSE、CgA、SMA、PCN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