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

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

米格系列飞机图册--永远的米格米高扬公司(俄语:Микоян)原称米高扬-各列维奇设计局(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英语:Mikoyan Design Bureau首任设计师:阿·伊·米高扬米·约·格列维奇米格战斗机大全米格-11938年开始研制。

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

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 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 米高度耗时4.6 分钟。

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

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

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米格-1 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侧开的座舱盖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单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最终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米格-3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

3 月13 日,米格-3 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艾卡托夫丧生。

4 月,两架新的米格-3 投入国家验收试飞,其中一架用于试验飞行性能,一架试验武器装备。

由于重量增加了256 千克,米格-3 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米格-1 略有降低。

米格-3 海平面最大速度为公里/小时,7800 米高度时最大速度640 公里/小时。

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 公里,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公里的设计航程。

MIG-3 唯一的一架I-231 原型,注意米格—3战斗机的座舱十分靠后,这样飞行员起降时就无法看到前方很容易出事故。

米格-3 的机身相当结实,迫降成功的话,常常可以帮助飞行员全身而退第一批生产的米格-3交付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 仍存在很多问题。

手工涂上彩色的米格-3 的老照片,飞机上写的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米格—3战斗机是苏德战争爆发式苏军唯一大量装备的新式战斗机。

米格-5米格-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于1942年首航,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8060公斤,空重为6540公斤,使用两台1700马力的ASH-82F 十四气门星形发动机,装备两门23毫米机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并且破天荒地装备了雷达,主要用作远程轰炸机的护航。

在试飞中达到了61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公里。

尽管这些设计指标很先进,但却这些好高骛远的性能要求超出了当时苏联红军的实际需求,加上问题多多,数次试飞后并未能投入量产米格-5(也称DIS)是米格设计局在战时的一个流产的设计,在设计概念上和P-38、Me 110 相似,打算用作远程巡逻、护航、侦察、轻型轰炸任务米格-7相对于米格—3米格—7座舱相对靠前是因为加长了后部机体米格-7的研制编号是I-220,1943年首航,装备一台1700马力VK-107A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70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是针对米格-3的改进型号,进一步强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使米格-7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

使该机成为了性能优秀的高空战斗机。

米格-81945年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的一架技术验证机,用来测试鸭翼结构的低速特性,这就是米格-8,绰号“鸭子”,装备一台M-11发动机。

米格-8为米格设计局后来对鸭翼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格设计局自此对鸭翼结构的研究一直未断,并在80年代得出了与欧洲相似的结论,认为鸭翼结构最能兼顾高速和中低速飞行性能,后来的新型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

Utka 优良的飞行性能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作米格设计局领导人的私人座机米格-8被评论为“最不像米格”的米格飞机,也是少有的采用偶数编号的米格飞机。

米格-9二战后期,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空中战场的要求了,各大国纷纷开始对喷气战斗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米格-9就是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9(也称伊-300)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架喷气战斗机生产型米格-9 采用了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 -20)。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400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

米格-9共生产了约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米格—9被强推到雪地上来拍照片中国空军的在朝鲜战争初期也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米格-9战斗机,拟装备6个航空兵师,后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于是这批米格-9就被用作训练,目前在汤山航博,就有一架保存完好的米格-9。

米格-13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它翼展11.05米,长8.7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装备3门20毫米机炮,火力强大。

米格-13于1945年3月首飞,在试飞中达到了825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创造了苏联活塞式飞机的最好纪录。

二战结束后,世界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米格-13小批量生产后就被放弃,成为了苏联最后一型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并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伊-250 尽管还有螺旋桨战斗机的基本外形,实际上已经是螺旋桨-喷气混合动力了米格-15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

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

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但由于米格-15的37毫米机炮威力大,而且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众,使它的垂直机动能力非常优异,在此方面压倒了美国的所有同类飞机。

1950年我空军装备了改进后的米格-15比斯在鸭绿江以南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使美国人惊叹,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变成了主要空军强国,装备技术水平就达到了世界一流。

“轰--轰--轰”米格—15是那个世界的代表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它换装了推力达2700公斤的BK-1型发动机,使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

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

鉴于米格-15的优异性能,先后被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已经超过16500架,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米格-17米格—17拥有3片翼刀比米格—15多出一片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

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

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米格—17翼下挂有800升副油箱米格—17的“心脏”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

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

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

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

目前,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我国于1956年开始由沈飞仿制米格-17,国内编号歼-5,从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产,到83年底共生产974架,目前歼-5已全部退出现役。

米格—17翼下挂有800升副油箱米格-19五十年代初,米格设计局开始向音障发起挑战。

经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后,似乎跨越音障并不遥远,然而,在米格-19的研制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甚至还有一名试飞员在试飞中机毁人亡。

米格-19的气动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起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超音速,后来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换装更大面积的全动式平尾,顺利达到了设计要求。

量产型的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

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

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

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

中国产的米格19的国内型号叫做歼-6.源自米格—19的中国歼—6型战斗机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六,歼六在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先后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机,自己损失三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