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摘要: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
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本文根据自
身多年从教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 创造 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1.以学生为前提,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
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联想
的年龄阶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他的国民的创造性
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的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
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
2.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
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力和
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
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
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使用创设情境教学,
并且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更好地体验课文的内涵,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
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情绪高涨,
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
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
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
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
刻甚至独到的评判。
3.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
是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
做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
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 而应该鼓
励学生认真思考, 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
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识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
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打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
造的火花并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为学习
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
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
文都要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
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
是对课文评述性的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的预期
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学习引向深入。
4.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也被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
率。多媒体教学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能够展现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唤起他们的热情。营造出一种轻
松愉快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5.增加课外实践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
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
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
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
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
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
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
与总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
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
[1]费日晓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2]贾田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吉林教育,2010(23)。
[3]杨朝考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 中学教学参考,2011(22)。
[4]韩慧琴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