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民间故事和传说一、虎牢关的由来荥阳、郑州一带在古代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一片丘陵沼泽,冈陵起伏,森林莽榛丛生。
一些草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肉食动物狼、虎等猛兽,也常出没其中。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带领随从在这一带射猎鸟兽。
他先命熟悉泽中情况的虞人掠林打前站,忽然,他们发现芦苇中藏有猛虎。
这时穆王一行就要到来,情况十分紧急,负责安全保卫的猛士高奔戎冲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虎生擒活捉了。
周穆王到后,虞人报告了情况,并献上老虎,得到穆王的称赞和嘉奖。
周穆王命令把这畜生圈起来,地点就选在偏西的峡谷地带(即现今的汜水虎牢关)。
于是虎牢关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就从此诞生了,距现在大约有3000多年。
虎牢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险在左控大河,右踞高山,易于据守。
要在位于贯通东西的大道上,东通齐鲁,西达秦陇,串通了临淄、定陶、洛阳、长安等重要都市,又是南北交通的黄河渡口,北连燕晋、南结荆楚,车船人马来往频繁。
秦末的楚汉之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列强之战,三国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的武牢之战,大都是在这里决定了帝王帝业的成败。
现在关前竖立有莲座碑楼一座,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立石,高2米、宽0.7米,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二、等慈寺及其碑记等慈寺位于荥阳汜水镇东北方0.5公里处的赵村南头,建寺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五月,完工于贞观十一年,是唐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地方。
此寺高阁广廊,宝坊灵塔,规模宏伟壮观,它历经重修,就在清末光绪年间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葺。
可惜一九四四年日本侵华战乱时被毁。
寺门外东西两边座落着两块石碑,东边的一块是“大唐纪功颂碑”,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撰写,碑高4.5米,宽1.99米,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勒石,碑文行草,凡35行,2400余字,碑阴刻唐玄宗过汜水诗。
西边的一块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中书侍郎颜师古撰写,碑高3.43米,宽1.5米,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勒石,碑文32行,2000余字。
两碑均为国家珍贵历史文物,其碑文拓本一向为书法爱好者所珍爱,可惜在1952年当地农民建桥时被毁,上级发现后残碑追回,现存于郑州市博物馆。
武牢之战定等慈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与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汜水附近进行了一次决战。
据《唐书》等史料记载,窦建德为了援救王世充以解洛阳之围,亲率十万大兵屯兵坂诸(汜水县东北二十里),李世民率三千精兵屯兵武牢(即虎牢关)。
窦建德恃众轻敌,逼城而阵,李世民以逸待劳,伺其阵久卒饥,率轻骑突发奇兵,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大败窦建德,只杀得窦军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牛口峪窦建德被李世民活捉,这便是历史上以少胜多而闻名古今的“虎牢之战”。
战后,唐太宗为超度亡魂,笼络民心,命令在大战的地方建寺,定名等慈寺。
三、关公庙及其传说第一个关公庙究竟建在哪里?据史料记载和虎牢关老年人传说,是建在汜水关。
在后来翻修扩建时,下边埋的都是汉砖,也证实这里是全国首建的关公大庙。
据传是曹操惊建关公庙,说的是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擒拿,孙权杀害,孙权派人把关公人头送给曹操,想让刘备痛恨曹操,攻打洛阳。
曹操见了关羽人头,跟活的一样,说了句玩笑话:“云长别来无恙否?”谁知关公睁眼动须,可把曹操吓坏了,昏倒几天,醒来后,急忙以公卿的葬礼,建冢植林,厚葬关公。
可是曹操仍然有心病,睁眼合眼,总见关公站在面前,每天胆颤心惊,曹操才不得不诚心给关公建庙。
原计划把庙盖在洛阳,但不是倒塌就是失火,老建不成,原因是洛阳有句童谣:“关公关公、心傲气盛,光说过五关,不提困麦城”。
曹操经谋士提醒忽然想到:关公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夺关斩将,英雄的时候都在虎牢关,就决定在虎牢关给关公建了个大庙,当时叫“荆王庙”,后来人称"关公庙",庙建成之后,曹操的病日渐好转。
关公庙位于汜水镇虎牢关村,现庙内存有紫檀木雕刻的关羽像,高1.6米,后院殿前有一八棱碑,高1米多,宽0.22米,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61年)勒石。
关公庙为何亦称三义庙相传玉皇大帝被关云长的正气所感动,让姜子牙打开封神榜,添了一行字,封关云长为关圣帝君,仅次于玉皇大帝,管天上所有的神。
刘备死了以后,虽有皇陵祖庙,可比起关公来就差得远了,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关公的神像,连周仓、关平也跟着沾光,因为关公很重义气,对刘备、张飞受人冷落感到很难受。
有一次他到玉帝那里汇报民情,趁着玉帝高兴的时候,请求给他的刘兄、张弟封个神位,玉帝一听,看了看姜子牙,姜子牙为难了,张飞封神还好说,排在关公之后,刘备就不同了,因为玉帝说过,除了他,关圣帝君就是二天爷,若把刘备封在关公之下,不成体统,关公也不会愿意,封在关公之上,玉皇大帝往哪里摆?关公也看出了姜子牙的难处,就请求说:“虎牢关建了个关公庙,我一个人住在那里怪冷清的,不如就让我们三个兄弟都住在那里吧。
”于是从此以后,关公庙就塑了刘、关、张三个神像,关公庙亦成了三义庙。
四、玉门古渡的由来玉门古渡位于现在的汜水镇口子村,汜河入黄河处。
相传,广武山和大坯山原为一体,连绵不断,汜水河道原是经大路沟流入枯河到荥阳入汴河的,明明离黄河很近,却绕了个大弯,泄洪非常不畅。
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看到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淹没了田园村庄,灵机一动:“何不把汜水改道引入黄河呢?”于是大禹立即召集水族,说道:“汜水泛滥成灾危害生灵,又要劳动大家在这里挖山了”。
鳝鱼(人称小龙)说:“我们弟兄在山下拱个洞算了。
”说罢大家就齐呼呼地出动了。
不消几个时辰洞就被拱通了,人们就取名为“鱼们拱洞”。
汜水顺顺当当流入黄河。
时间不长,洞就被冲成了大口子。
至今这儿还沿用“口子”这个名字。
不久,口子上边又塌了一坯土,堵住了河道。
大禹说:“这山原来是塌坯山(讹传为今日的大坯山),治河要治本,得把这山挪开。
”于是就命乌龟把此段山驮到浮戏山边,人们叫它塔山(即塌山)。
到汉高祖时,定虎牢为国都。
一次汉王问及渡口之名,当地人称“鱼们拱洞”。
汉王错听为“玉门古渡”,连声说:“啊,玉门古渡,好名字!好名字!”由此人们将错就错,就称之为“玉门古渡”了。
五、龟山及金钥匙的传说在汜水城西一里之许,距玉门古渡南半里之遥,有一座小山,人们叫它龟山。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乌龟看到这里黄河时常泛滥,淹没周围的村镇和庄稼。
于是它就来到山下,看中一座大小合适的小山,乌龟便钻入山底,背负此山向汜水上游方向游来。
由于路遥山重,走到半夜,乌龟已是体乏无力,难以支撑。
但为了在五更前赶到环翠峪,它还是咬紧牙关,奋力前行。
走着走着突听雄鸡高歌,东方发白。
恰在此时,临近一户大门走出一个女人,她看到眼前的一切,惊叫道:“天呀,丁点大的乌龟背这么大的山,也不怕压死。
”已是奄奄一息的乌龟闻得此言,伸了伸头,四爪颤动了几下,便遗憾地死去了。
为了纪念它,人们就叫此山为龟山了。
关于龟山,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龟山是一座宝山,山里有个金马驹整天拉磨碾金豆子,所以汜河水再大,也冲不坏龟山。
有一年,一个叫菜老大的菜农,在龟山脚下开了一片菜园。
仲秋的一天上午,菜老大卖菜归来,在菜地里转悠,忽然发现今年的葫子结了一个带圪杈的,个头很大,他觉得奇怪,打算留作种子,来年种植。
恰在这时,有一个南蛮子找来,要买那个葫子。
菜老大很惊讶:“你要那干啥?这种菜嫩时才能吃,现在都老了。
”可那南蛮子却执意要买,并说:“你要多少钱都行,只要别再给别人了。
”菜老大愈感蹊跷,就逼问南蛮子:“不说清楚就不卖。
”南蛮子无法,只好道出实情:“这葫子是打开龟山的金钥匙,只要熟透,就能用它打开龟山之门,得到无数宝藏。
”两人最后商量得到宝藏两人平分。
再说菜老大,自从知道了圪杈葫子的玄机,贪财之心日益迫切,每天菜也懒得卖,地也不再种了,只是一天到晚蹲在葫子旁瞧呀瞧的,心急如焚地等着葫子成熟。
终于,葫子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菜老大哪里还顾得上和南蛮子的预约,慌不迭地拿起就走。
他捺着性子围着龟山转悠了一会儿,拿起葫子猛然向龟山戳去,只听“隆隆”巨响,一道金光闪出,龟山的大门真的开了,大门里果见一匹金马驹在拉磨碾着黄灿灿的金豆子。
菜老大忙把金钥匙往磨盘上一搁,一手去抓金豆子,一手就去拉金马驹,一霎时,山震动起来,并发出呼呼怪响,吓得菜老大扭头就跑,金豆子撒落满地。
只听身后“轰隆”一声,龟山又恢复原状。
菜老大什么也没得到,金钥匙也丢在山里,从此再也没有人走进龟山了。
六、关于刘邦斩蛇和王莽洞的传说相传在汜水城东,有一条大路沟,在先秦时期,这条沟是东西交通的要道。
到了秦末,天下大乱,沟荒人稀,原住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大蟒,已修炼达到了化人吐语的境界,趁兵荒马乱,打通了通沟的长洞,渴饮黄河水,饥食行路人,弄得这条沟路断人稀。
汉王刘邦,西取咸阳,回师东进,与楚霸王争夺天下,挥动兵马,途经大路沟,只见前边人马忽啦一声,掉头就跑,齐声呐喊:“好大的蟒啊!”刘邦上前,但见草丛比人深,树上无飞鸟,好一派凄凉景象。
刘邦心想这都是这只大蟒造成的结果,便拍马抡剑,直取那蟒,大蟒急忙缩进洞内,口吐人言:“大王要想过去,请封我为青龙”。
刘邦对这恶蟒痛恨已极,便说道:“请你伸出头来受封。
”当那蟒伸出头来时,刘邦手起剑落,斩下蟒头,并大骂道:“毒蟒便是毒蟒,还想当什么青龙!”那蟒太大,血喷如泉,直流到现在的留村,刘邦把蟒的头扔到现的在蒋头,把蟒的心抛之现在的新店,据说这三个村便是由此得名。
刘邦与霸王争帝,早把这事忘了,到成皋称帝时,率兵又路经大路沟,只听空中不时有话传来:“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刘邦抬头一看,见是蟒魂,随口说道:“深沟荒野哪有命,待到平地把命还。
”这一说喊声便停止了,也给后来的汉平帝招来了杀身之祸。
过了200年之后,汉平帝即位,大蟒转生为王莽,成了平帝的老丈人,杀了平帝,夺了江山,应了刘邦“平地还命”的说法。
现在汜水镇清静沟口,还有这个大蟒洞,人们又称它为王莽洞。
七、关于张飞寨及其传说张飞寨位于今汜水镇虎牢关村东南方100米处,三国时,张飞攻打虎牢关与吕布作战,屯兵驻扎在这里,现存有张飞当年的拴马柏等历史痕迹。
相传大宋年间,张飞寨附近有个苗员外,仗义疏财,怜孤恤贫,舍茶舍饭,救济穷人,人称苗大善人。
话说苗善人的孩子大了,要办喜事,要请众亲朋好友庆贺一番,可由于人多,杯碟碗壶远不够用,眼看第二天孩子就要办喜事,买吧来不及,苗员外着了急,一直到三更半夜还没有睡着觉。
在迷迷糊糊中只听有人说:“苗善人,碗碟送来了!”他吃了一惊,睁眼一看,不见人,自己认为想碗碟入了迷,正诧异间,忽然听见一阵马铃声由远而近,在他的大门口停下了。
当他打开大门,只见一个金马驹驮着两大筐玉碗玉碟站在门口,一个长着白胡须的老者说道:“苗员外,我们张爷敬佩你为人厚道,仗义疏财,知道你着急,特命小的送碗碟来了,用后如数送到张飞寨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