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专项基金资助课题: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研究的阶段成果。收稿日期:2007209219
作者简介:马家安(1973-),男,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德育研究 MORALEDUCATIONRESEARCH
高等农业教育,2008202,02:28231
HigherAgriculturalEducation,2008202,02:2823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
马家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通过自编问卷以特定选择方式对318名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多元文化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重现实层面、轻理想层面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等特点。对此需要正确应对多元文化的侵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播,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并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来保障学生人生价值选择的理性倾向。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1981(2008)0220028204
人生价值倾向是青年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取向的一种自我价值定位,这种定位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也对当前教育工作提出极大挑战,对学生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在有效控制下现场填写并筛选的特定问卷调查,其选择的过程更是“抉择”的过程,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需求。首先向318名学生分别发放每份四张编号相同的选择卡,要求学生按测试人要求选择与填写。第一步,所有学生在第一张选择卡中所提供的“友情、健康、爱情、亲情、自由、高分、知识、爱心、财富、快乐、诚信、事业、青春、地位、终身享受美餐、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等16个选项中选择自己最希望拥有的其中5项;第二步要求学生必须在这5项中放弃其中的1项,将保留的4项填到第二张选择卡上;第三步要求学生再放弃4项中的2项,将保留的2项填到第三张选择卡上;第四步要求学生在所剩下的2项中再放弃1项,最终保留1项并填到第四张选择卡上。其间学生每一次做出选择后上一张选择卡立即收回,所以学生中途没有变换选择的可能,
保证了选择结果的相对客观,回收的318份选择卡全部有效。数据主要采用Excel和Released11.0.Stan2dardVersion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及分析
11价值取向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首先,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选择涉及到除“高分”外所有选项,取向多元。在学生的选择中,
“亲情、健康、爱情”是排在前3位的,而“亲情”与“健康”更是遥遥领先于其它选项。在综合评分中“亲情”的得分最高,“健康”其次(表1),事实上在学生的选择中选择“健康”的人数是最多的,有294人,占总数的92.5%,选择“亲情”的有261人,占82.1%,但最终保留时有185人保留了“亲情”,占选择人数的7019%,保留“健康”的只有51人,仅占选择人数的1713%(表2)。对于这两项,反映了学生首先关注自我(健康),同时又害怕没有心理上的依靠(亲情);其次,从访谈中发现,学生之所以选择及至最终保留亲情,主要原因有:心灵的寄托,经济的基础,真实而容易把握,感恩心理等,我们可以发现除感恩心理外,其它原因都不得不说其具有利己倾向。再次,从表1可见对于“友情、诚信、爱心”这些与他人相关的选项在综合评分中分别排在7、9、11位,显然不是大学生非常看重的内容。在人数上,选择“友情”的有126人,占总人数39.6%,但只有4人最终保留“友情”,仅占选择人数的3.2%,选择“诚信”的人数仅占20.8%,
最终只有7人保留,仅占选择人数的10.6%。
表1 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选择统计评分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亲情健康爱情事业快乐自由友情知识诚信财富爱心青春录取美餐地位高分1834151264453151551350847131225924996503680表2 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选择情况统计表(总计318人)
选项选择人数总计(人)占总人数%第一次放弃(人)占选择人数%第二次放弃(人)占选择人数%第三次放弃(人)占选择人数%最终保留人数(人)占选择人数%
健康29492.5217.112743.29532.35117.3
亲情26182.142.63321.33925.218570.9
爱情15548.74327.77045.23019.3127.8
事业13642.84130.16850.01611.8118.1
友情12639.62721.47055.62519.843.2
欢乐12138.13226.45343.82016.51613.2
知识11937.41916.08168.11512.643.3
自由11636.52622.45345.72219.01512.9
财富8125.54656.82227.21214.811.2
诚信6620.81015.22537.92436.3710.6
爱心5116.1815.72141.21019.61223.5
青春319.71858.1929.0412.900
研究生通知书154.71066.716.7213.3213.3
终身享受美餐123.8866.6216.7216.700
地位61.9466.6116.7116.700
21重现实层面,轻理想层面有学者在研究人生价值时提出:人追求其可能生活的价值取向,从来就是多层面、多向度的,主要包括外在实用价值、内在精神价值、生活环境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等,其中的每一个价值层面都无不具有过程性。[2]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倾向也体现出重实用价值,轻社会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倾向。由表2数据统计表明,在超过30%以上学生所选择的选项中,第一次就被放弃的选项比例最高的分别是“事业”、“爱情”、“自由”,第一次被放弃率最低的是“亲情”和“健康”,这两项也是保留人数最多的。不难看出,学生更为看重的是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的较为现实的目标选项,而对于“爱情”、“自由”之类更具有理想意味的选项则是在与现实目标相矛盾时就会被放弃。面对于“事业”、“地位”之类充满社会价值意味的选项更是极少有学生看重,如“地位”只有6人选择,而且无1人保持到最后,“事业”虽有42.8%的学生选择,但在前两次即有80%以上的学生放弃,最终只有8%左右的学生保留此选项。31传统文化影响淡漠,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从数据的统计情况看,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表现出责任意识的淡漠。从“友情、诚信、爱心”几个选项看,如表2数据所示,在126个选择“友情”的学生中最终只有4人最后保留此选项,并且在前两次就有近80%的同学放弃,说明他们对于友情的渴望主要是朝向自我,并没有做好为友情奉献的准备;而对于“诚信、爱心”这两个选项从选择人数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而且都是一旦面临抉择就会被放弃,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两次这两项放弃人数都超过56%。从现实看,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风行、校园刑事案件的频发,不负责任的恋爱观等等,都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淡漠。对于需要大学生去给予、去承担的要素被大多数人在进行自我人生设计时忽略,
・92・ 总200期马家安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德育研究 MORALEDUCATIONRESEARCH或者说是弱化了,所以才引发了许多人对大学教育所培养的这种缺乏责任意识的“人才”在走上社会后能否做到诚信,能否见义勇为提出质疑。41价值多元冲突引发学生的道德失衡从调查及访谈情况看,由于受多元价值冲突的影响,许多同学的道德意识与倾向处于失衡状态。一些学生选择了诸如“地位”、“财富”等选项,但自己也意识到这与传统道德价值规范不相符,因而在放弃过程中又首先选择放弃。由表2看出,没有一位同学最终保留“地位”,仅有1人最终保留“财富”。当然也有首先考虑到社会道德规范所以第一次选择中选择了诸如“爱心”、“诚信”等选项,但当与其真实愿望相冲突时,就会首先被放弃。表2显示这两项最终保留比例只有1016%与2315%。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自我人生价值倾向多元,并导致自我道德失衡,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意识。(二)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是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11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受异质文化冲突影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其人生价值倾向的自我设计中,明显受到多元文化(主要是异质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当前,由于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偏重个人一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把发展自身价值作为最大目标,也正是由此形成一种与学校教育所引导期望学生形成的价值观所不同的价值倾向。从现实表现看,当代大学生普遍强调个性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各种思潮蜂拥而至,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与冲击。21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也表现出受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当我们强调多元文化对当前大学生影响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说事实上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仍然根深蒂固,也是不能替代的。传统文化中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无不激励着青年一代为国奉献。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无数学子的学习与成长,影响着其道德认识的形成,影响着其基本人生态度。如在调查中学生对于“亲情”、“友情”、“诚信”等选项的选择,不论其是否保留到最后,仅从其在十余个选项中被选择,在放弃时的犹豫不决,就可以说明传统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对其的影响。31大学生人生价值倾向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矛盾冲突中发展一般来说,教育往往与传统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带有个性和民族特色。西方的教育必然要反映西方的个体价值取向,东方的社会教育则深深地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但由于当前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如中国传统道德中“先人后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为勿施于人”等与由多元文化带来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学生的影响相冲突,传统的“义”“利”观与当前的多元价值观的矛盾等。即使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本身也存在矛盾,蕴含着许多相反相成的“文化悖论”,从而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如从消极意义上赋予“君子”以伦理属性,如《论语》提倡“君子不器”,又从积极意义上赋予“君子”以下三种伦理规定性: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安贫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和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正是在这种种矛盾冲突中,大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使其在人生价值建构上产生偏差。三、思考与建议(一)正确认识与应对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