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作者:徐大平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
眩晕,通常称为头旋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轻者如坐舟车之状,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仆倒。
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玄
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
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
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
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宜祛痰化湿,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若痰郁化热,则表现为头目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黄莲、黄芩。
3.阴虚阳亢眩晕: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