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PPT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PPT


脾胃虚弱 饮食失调
损伤脾胃
痰浊中阻
劳 倦
痰浊内生
跌仆损伤

瘀血阻窍 脑络闭阻
脑失所养
久病血瘀
气血不通
眩晕
【现代中医共识】
眩晕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血阴阳亏虚,清窍失养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脉诊心得:左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后脉实有
痰积,脉大是久病。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
痰浊不降也。
代表方:
1)头运方——利痰、清热、降火 南星、半夏、桔梗、枳壳、陈皮、茯苓、黄芩、甘草。 2)香橘饮——治气虚眩晕 木香、白术、半夏、橘皮、茯苓、砂仁、丁香、炙甘草 3)白附子丸——治风痰上厥,眩晕头疼 全蝎、白附子、南星、半夏、旋复花、白菊、天麻、川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1、肝肾阴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如蝉、日久不愈; ②兼次症: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 隐痛,腰酸膝软,心烦口干,少寐多梦; ③舌象:舌红、有裂纹,苔薄或苔少; ④脉象:脉细数或弦细。
【辨证论治】 肝肾阴虚
(2)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3)方药:左归丸。
杞子、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滋养肝肾; 鹿角霜:助肾气; 牛膝:引药入肾; 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辨证论治】 肝肾阴虚
(4)临床应用:
阴虚内热:知母、黄柏、丹皮、鳖甲; 心肾不交:酸枣仁、柏子仁、阿胶、夜交藤;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玉竹 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加减。
【辨证论治】
2、风阳上扰
(1)辨证依据: ①主症: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 ②兼次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体震颤,腰膝酸软,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 ③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④脉象:弦细数。
川芎、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
?汤
【各家学说】
2、无火(风)不作眩——以刘完素为代表 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解释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曰:“ 掉, 摇也;眩, 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 即指眩晕由风而生, 与肝关系密切。他认为风为阳邪,与外火相兼, 再有内生相火,内外相合,风火相煽,上扰头 目,故为目眩。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风症:加川芎、 细辛、?,湿症:加川芎、?寒症:加干姜,
?)
6)芎术除眩散——治外感寒湿,头重眩晕或 痛
【名家各论】
论治: 1.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宜治其气,如四君子 汤、五君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 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炒白术50、干姜、肉桂5、 陈皮、人参、炙甘草,温热服用)。治饮食偶伤, 寒湿泻痢,或吐或泄,胸膈痞闷,或胁肋疼 痛、、、而脉无力。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虚:久病、体虚、体倦乏力、耳鸣 实:新病、体壮、呕恶头胀,面赤 虚多实少,虚实夹杂
3、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两虚 标:风、火、痰、瘀。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火、痰、瘀
【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名家各论】
下虚者,阴中之阳虚—宜补其精,如五福饮 (人参-心,熟地-肾,当归-肝,白术-肺,炙 甘草-脾)、七福饮(五福+枣仁、炙远志)、 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
——虽强调治眩当以治虚为主,其或有火者 宜清其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
医案:一老者少壮时颇好酒,因致酒病,自 四旬之外,遂绝戒不饮。后至七旬,因除夜之 乐,饮一小杯,而次早眩晕不能起。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现代病因病机共识】
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精亏虚 脑海失养

久病伤肾 素体阳盛或阴虚

阴虚阳亢
肝阳化风
恼怒忧伤气郁化火 久病失血
风阳上扰

气虚清阳不展 ,血虚脑失所养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概念】
又称“眩运”“旋 晕”,眩即目眩,晕 为头晕,《中医内科 学》将其定义为因清 窍失养而出现头晕、 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 症。
【各家学说】
1、无痰不作眩——朱丹溪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先,挟补气药及降 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 火痰者。湿痰,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 者,治痰为先,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眩晕 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火动其痰, 用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
刘完素之风火生眩论强调了内火召外风、风火 相兼为病,强调清内以疏外,在内平肝熄风, 在外疏散风邪,清热泻火,内火灭外风息则眩 晕自除。
其创制的川芎石膏汤、防风通圣散、凉隔散等,现仍 为治疗眩晕之要方。
【名家各论】
3、无虚不作眩——张景岳特别强调
论证:他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提示虚证 多见,少见虚中夹实。又提出:至若年老精衰, 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若眩运者,此营卫两 虚之致然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