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与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与分析

第13卷第3期 2013年9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V01.13 No.3 Sep.,2013 

文章编号:1671—4067(2013)03—0054—0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与分析 

薛小明 ,刘 凡 

(1.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我省四所高职院校36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 

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方法能力方面总体不容乐观,其中尤以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两 方面亟需加强培养;性别、专业、年级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这些变量和 

生源地、是否独生在自我学习与数字应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 

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 

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 

一个知识更替加快、信息获取便捷的社会生活中必 

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 

能力之外的,适用于各种职业,并伴随人终身可持续 

发展的基本能力。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共 

同构成了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体两面。 

如何突出高职特色,适应新形势下人文素质培 

养发展要求,开展技能型大众化教育,提升高职生职 

业核心能力水平,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重 

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梁玉国等学者界定了高职院校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探索了高职院校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层次递进、四结合培养”模 

式 ;伍学雷解析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存 

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五条 

有效策略 ;李平权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 

核心能力的实施路径 J。但纵观研究可以发现,对 

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体系认识尚不统一,本土化 

调研与分层次、模块化研究欠缺,尤其是对于高职生 

方法能力方面的研究薄弱,实地调研更为稀缺,易使 

收稿13期:2013—07—20 基金项目:201 1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规 划办[2011]8号) 作者简介:薛小哽(1972一),男,甘肃灵台人,副教授,硕士.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欠缺与偏离。 

依据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2011年 

版《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评》(简称ZHPC)文件 

包,由甘肃省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实施 

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4月对于甘肃四所高职院校 

共计369名学生进行了职业方法能力方面“自我学 

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三个模块的综合水平 

测试,试图就甘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 

进行调研与分析,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与设 

置提供可借鉴的数据资料。 

1 测试简况 

1.1测试对象 

在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发放测试问卷400份, 

回收370份,有效答卷369份,有效率99.7%,测试 

情况见表1。 

表1 甘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测试基本情况 

性别 是否独生 专业 来源地 年级 

男 女 是 否文史理工城市农村大一大二大三 

人数210 159 71 298 147 222 74 295 225 144 0 

比例/%56.9 43.1 l9.2 80.8 39.8 60.2 20.1 79.9 61 39 0 

1.2测试工具 

采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评(ZHPC)职业 

社会能力201 1版中级测评文件包,ZHPC是依据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 薛小明,刘 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与分析 ・55・ 

准》(试用)制定,专用于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 

评的综合测评鉴定。其中,职业方法能力笔试问卷 

参考测评标准,由课题组设计60题分项测试问卷, 

测试学生职业方法能力所达到的程度。由于时间所 

限,综合测评仅设三项开放型——论答题随同笔试 

卷一同下发,所占分值为40%。测评问卷内含自我 

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3个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仅系数分别为0.8435、0.7961和0.9217,重 

测信度为0.7882,表明测评问卷具有较为满意的内 

部一致性和重测一致性,能够较为有效地区分考生 

在社会方法能力方面的差异,见表2所示。 

表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社会能力分项答卷测试方案 

1.3施测过程 

测试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答卷的方式 

进行。采用统一指导语,统一答卷纸,统一发放,统 

一回收,统一评判与录人。采用SPSS17.0版本对数 

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测试结果 

2.1 甘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一般情况 

表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测试结果 

从表3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测查 

均分为54.6748分,总体能力偏弱。其中,数字应用 

和信息处理能力亟待重视,并予以针对性的训练;自 

我学习能力学生间差异较大,对于部分自学困难的 

学生,学校应该根据其个性特征培养其学习兴趣。 2.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 

能力的影响 

表4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职业方法能力得分比较(M±SD) 

蝇人数 方 

男210 22.80±5.57 17.02±4.74 15.30±4.16 54.40±10.70 

女159 23.81±5.09 15.97±3.92 16.14±4.43 55.04±9.94 性别 T值 一1.781 2.262 —1.886 一.593 

sig值 .265 .026 .543 .267 

是 4l 

是否否 328 

独生T值 

sig值 22.02±5.60 l6.54±3.8o l6.22±4.76 54.78±9.13 

23.38±5.35 l6.58±4.51 15.59±4.24 54.66±10.53 

一I|528 一.054 .882 .069 

.271 .405 .137 .520 

文史147 

理工222 专业 T值 

sig值 22.9l±5.33 16.70±3.89 16.10±4.I5 55.42±9.83 

23.45±5.42 16.49±4.77 15.37±4.38 54.18±10.71 

一.933 .454 1.581 1.136 

.755 .019 .486 .300 

44 20.59±5.o4 15.36±3.78 l5.48±4.89 51.07±9.39 

325 23.59±5.34 16.74±4.50 15.69±4.22 55.16±10.42 

—3.522 —1.932 一.3o2 —2.474 

.908 .179 .094 .693 

大一275 

大二94 年级 T值 

Sig值 22.75±5.30 16.32±5.33 15.75±4.34 54.55±10.13 

24.65±5.加l6.66±4.09 l5.4o±4.20 55.05±11.10 

—2.985 .639 .67l 一.409 

.795 .001 .706 .244 

2.2.1在性别特征上的比较 

从表4可见,高职院校男性大学生在信息处理 

的能力方面优于女性大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sig=0.026<0.05),而在自我学习(sig=0.265 

>0.05)与数字应用(sig=0.543>0.05)方面不存 

在显著性差异。 

2.2.2在是否独生子女特征上的比较 

从表4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 

在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方面均不存在显著 

性差异。 2.2.3在专业特征上的比较 

从表4可见,高职院校文史类大学生在自我学 

习能力方面的得分略低于理工类大学生,而在信息 

处理的能力上,文史类大学生又较为占优且存在显 

著性差异(sig=0.019<0.05)。令人较为意外的 

是,本次测试中,文史类大学生(M=16.10)在数字 ・56・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应用方面测试的均分竟然比理工类大学生(M=15. 

37)略高约2.4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抽样比例、试题 

适应性、样本特性等因素有关。 

2.2.4在来源地特征上的比较 

从表4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否来自城市或 

农村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方面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 

2.2.5在年级特征上的比较 

从表4可见,高职院校大二学生在自我学习、信 

息处理两个方面的能力较大一时期均有所提高,且 

在信息处理方面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sig=0.001 

<0.05)。因缺乏大三学生数据支持,所以职业方 

法能力在年级特征上的差异暂缺判定。 

3 结束语 

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方法能力 

方面总体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信息处理和数字应 

用等方面的能力更是亟待加强,这也与以往研究结 果较为一致 引。另外,性别、专业、年级在信息处 

理能力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这些变量和生源地、是 否独生在自我学习与数字应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 

异。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与 

教学改革都在不断深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的重视 

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这极易忽视对高职生职业方法 

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 

等方法的能力,恰恰是影响和决定大学生长久职业 

生涯的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 

—97. [2]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 坛,2013,(15):32—35. [3]李平权,张婷婷,朱永勇.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 能力的实施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2013,(2):120— 122,126. [4]刘红星.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9—61. [5]顾艳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l5—17. 

Analysis and Status of Vocational Method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XUE—Xiaoming,LI—Fan 

(Gan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Lanzhou 730070,China;2.Lanzhou Jiaotong Uni— 

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assessment to 369 students from four vocational colle— 

ges in Gansu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call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of coHege students are not opti— 

mistic,especially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igital applications.The students of diferent gender,majors and grad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erence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while these variables together with the birth place, 

singleton or not shows insignificant diference in self—learning and digital application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method ability,status analysi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