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乔伊斯小说精读一

乔伊斯小说精读一

乔伊斯小说精读
乔伊斯的主要作品
诗歌:诗集《室内乐》(Chamber Music, 1907)和《每首一便士的诗》(Poem Penyeach , 1927)
戏剧:《流亡》(Exiles, 1918)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
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1916), 《尤利西斯》(Ulysses, 1922),《芬尼根的苏醒》(Finnegans Wake, 1939)意识流小说概述Stream Consciousness Fiction
一、概述
1、意识流文学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

2、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本身并非是许多割裂的碎片。

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锁链”或“系列”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

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的。

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我们就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第一卷
二、作为心理学概念的意识流
1、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提出
2、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三、意识流文学的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
1、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
①柏格森区分了“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作家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

②“空间时间”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把时间看成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现宽度的数量概
念;
③“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

柏格森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

2、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弗洛伊德:“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超我supergo——自我ego——本我id(伊德)
四、从心理学到文学领域
1、“意识流”一词最初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塞·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是引入文学界的。

2、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是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五、什么是“意识流小说”
1、“鉴别意识流小说最迅速的方法就是看它的题材。

……那些所谓上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意识流技巧的小说结果是那些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意识作为基本题材的小说。


——(美)罗伯特·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
2、意识流小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挖掘广泛的意识领域、一般是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全部意识领域的小说。

……并没有什么意识流技巧。

假若有人这样说,那么在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上就犯了严重的错误。

“意识流”是小说的一种形式,正如“颂歌”或“十四行诗”是指诗的某种形式。

……在意识流的形式中,有许多可能变换的技巧。

——梅·弗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3、在现代小说中,意识流是指小说的内容或题材(the subject matter),而不是指创作技巧或作品本身,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事实上意识流是文艺作品中的内容要素之一,即小说中具体描述的、反应主题思想的感性生活和心理现象。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
一、强调内心真实和主观感受
“让我们考虑一下一个普通人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吧。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

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的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往昔有所不同:重要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

因此,如果作家是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如果他随心所欲而不墨守成规,如果他能够一个人感受而不是因袭的传统作为他作品的依据,那么就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结、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而且也许不会有一粒纽扣是用庞德街的裁缝所惯用的那种方式钉上去的。


——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二、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1、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的自发的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艺术家的人格最初是一种呼唤,一种节奏,或是一种情调(指抒情诗),一种流动的、轻轻发酵的叙述体(指史诗),最后艺术家的人格变得精细到不存在,可以说,它把自己非人格化了(指戏剧)。

戏剧体裁中的美学形象是在人类想象中净化了以后投射出来的生活。

至此,美学的神秘进程就像物质生产的神秘进程,算是完成了。

艺术家,像是创造世界的上帝一样,站在他的作品之内、之后。

之外或之上,不可见到,不复存在,他无动于衷,修剪自己的指甲去了。

——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死者》的思考题
1、为什么加布里埃尔对自己即将发表的演说感到担忧?从他的担忧能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在新年聚会中。

莫坎姐妹是如何倚重加布里埃尔的?后来在旅馆的房间里加布里埃尔是如何反思他和两个姨妈之间的关系的?
3、在这篇小说中,哪些方面涉及到爱尔兰主题?对于祖国爱尔兰的态度,加布里埃尔与埃佛斯小姐有什么不同?
4、舞会结束后,格里塔为什么会心绪不宁,甚至对丈夫的示爱也没什么反应?
5、为什么这部小说取名为“死者”,有什么涵义?
6、当加布里埃尔听到妻子谈起年轻时的往事,他是如何反应的?
7、小说的最后一段,当窗外纷纷扬扬的下起雪,加布里埃尔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顿悟”到了什么?
8、你认为,小说中的雪象征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