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论坛1742016.20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邓一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方法。关键词:校企协同;软件工程;探索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Deng Yixing(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800)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s is to solve practical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and social actual demand disjointed a good mechanism,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easy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of any effe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ntent and target,etc.,to compar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thod. Keywords:synergy between colleges;Software engineering;explore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知易行难,应与企业展开什么样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机制不流于形式。结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软件工程专业的工作实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路。1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决心对于身处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上是有先天优势的,一方面可选择的合作企业很多,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甚至赴企业现场实习。既然有了这种优势,校企协同育人就不应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简单的采用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把一些项目实践的课程交给企业来指导等方式,这样的话企业只是被动的迎合学校的需求,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正是学校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因此,把企业请进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华广计算机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于2014年建立了学校第一个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东软、中软、华三等公司加入到联盟中,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请联盟企业代表参加培养方案研讨会,对整个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构成、课程分布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企业也会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前期课程安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对接做得越好,企业越有动力将一些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拿来与学生分享,教学效果则越好。2 认真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近年来,许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主打的课程就是所谓的项目式开发课程,号称能短时间内提供学员的动手能力,并使得学员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对这些培训课程的效果不做评价,但实事求是的说,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动辄一两万的实训课程,许多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高校进行更深入地渗透,也开始打着校企协同育人的幌子来找高校寻求所谓合作。它们把自己包装成普通IT企业的样子,抓住部分高校急于完成找企业帮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心理,承诺帮助高校完成部分实践课程。但由于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其培训项目,对与高校合作的课程,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讲师在课程中花很多时间贬低高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为自己培训课程大做广告的行为。可想而知,高校选择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很难得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的,甚至还变相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容易招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许多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有些高校虽然是二本层次,但眼里只有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国内也只看得上腾讯、百度。虽然这些企业并非只跟985或211的高校合作,但确实不会把太多的资源投向一般的高校。其实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开始未必一定要选择非常顶级的基金项目: 2015KTSCX183,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JY16070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JY14120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IT企业协同育人联盟;万方数据科技论坛1752016.20IT公司,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更为合适。(2)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搞清楚双方之所需。在进行协同育人合作时,双方各自的诉求是什么,双方各自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目前来看,有两类企业的合作效果会比较好,一是以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储备目的的企业,二是以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参与公司项目开发的企业。3 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二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高有低,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有的学生以混毕业为基本目的,毕业后也未必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对提高动手能力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相关行业工作,但基础相对较差,软件开发水平提高得比较慢;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力已达到重点大学学生的水平,希望获得更好的实践机会,接触更高深的开发知识。因此,在协同育人上,不可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相应地,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展现其多样性。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比较好的协同育人形式就是与企业共建软件开发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吸收一部分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企业和学院各派出开发工程师和教师进行日常的指导。工作室承担一定的项目研发任务(项目主要由企业提供),在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学生也得到比较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专业也把学生的这部分工作,纳入到个人拓展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室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学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比较好协同育人形式就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即将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之前,与企业合作开设若干项目实践的课程。由企业派出工程师,用一些真实的实例,让学生完整地走完一个软件项目的流程,让学生从会编程转变为会开发。当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后,就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实习企业了并尽早适应企业的实践环境。4 以是否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检验标准客观地说,在类似珠三角这样的IT发达地区,IT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有比较多就业机会的。以高就业率来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其实是有一些自欺欺人的。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就业方面最大的短板往往不在就业率,而在于就业质量。毕业生能进入知名大公司的较少,能在IT行业内创业的较少。因此,校企协同育人也应有精准的定位,不要把协同育人简单当成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无非是做一个更大一点的程序开发罢了。工作室类型的合作模式,就应该着眼于在工作室工作期间,努力促进学生创业团队的孵化,项目实践类的合作模式,则应该尽可能地向软件架构等高层次应用靠齐,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加入云计算或大数据技术相关的项目实践。5 结语综上所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应用型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在实施上若做不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盲目跟风,敷衍了事,协同育人的效果是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只有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内容、目标等进行细致的规划,才能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点,促使企业投入更多力量到合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项目中,获得更好的实施效果。参考文献[1]王智钢,王爱侠,张海涛.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J].计算机教育,2016(07) (上接173页)委派出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缓解电子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问题。4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4.1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电子产品发展很快,未来电子产品发展向平板化方向发展,为我国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屏显技术的发展,在电子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我国电子产品像大屏幕显示及平板设备发现发展,符合用户的心理,提高了消费率,为我国电子产品发展进行合理的保驾护航。4.2 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移动化我国的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并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多媒体形式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促使电子和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成功的突破了人工智能技术,模糊技术,神经元技术等高新技术。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移动化是我国电子产品发展的趋势,也是用户希望的结果,符合用户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及其使用的价值,符合社会发展需要。4.3 规模化及个性化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有一定规模,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率,市场是商品的调节杆,任何商品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是提高产品发展的潜能,但商品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认可率,科学的发展产品必须有一定的个性化,适应社会发展的积极需求。参考文献[1] 王德泽.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趋势[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6) [2] 申桂英. 2016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6(08) [3] 刘志攀,杨浩雄,魏彬. 电子信息产业演化实证研究及仿真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16(08) [4] 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暨重点企业监测工作座谈会召开[J]. 信息技术. 2016(08) [5] 陈志锋. 浅析城市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J]. 民营科技. 2016(08) 作者简介吴钇佐,1983/1/14,黑龙江哈尔滨,中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