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8.03.007量子通信技术及发展赵海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甘肃 酒泉 732750摘要 介绍了经典加密技术与量子加密技术的原理,对量子通信的实现过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澄清了对量子通信理解上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 量子通信;加密技术;单光子孙子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支配下的高科技战争,谁掌握了战场信息,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密码通信作为军事通信中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启用了一种新型的密码机——恩尼格码机,它可以产生8万亿个不重复的密码字母,被德军称为牢不可破的密码机。
为了破解德军的密码系统,英国组织了一批数学家、工程师和一万多名志愿者从事破译工作。
这些人中,包括了后来在计算机界享有盛名的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在破译德军密码的过程中,图灵根据他天才的设想,先后研制出两代译码机,第一代大部分由继电器组成,第二代则全部由电子管组成,包括1 500多个电子管。
第一代译码机在保卫伦敦的空战中使英国空军占得先机,令德国轰炸机损失惨重。
第二代译码机被称为“巨人”,先后破译了48 000多份机密文件,平均每小时破译超过11份机密情报。
在德军发动的“海狼”行动中,英军一举击沉德军600多艘舰艇。
在诺曼底登陆等一系列战役中,“巨人”破译的情报为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甚至有人认为,“巨人”的参战改变了战争进程。
可以说,图灵研制的“巨人”译码机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
然而由于保密等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解密了相关档案后,图灵的工作才为世人所知。
导致世界首台计算机这一殊荣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的“ENIAC ”获得,“ENIAC ”其实比图灵的“巨人”机晚了两年。
为了纪念图灵对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66年设立了“图灵奖”,每年颁发一次,每次一般只授予一名科学家,目前的奖金是100万美元,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学者姚期智曾获得2000年的 “图灵奖”。
同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军识破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
为了鼓舞士气,山本五十六决定到前线去慰问部队。
这一电报被国民党的机要人员池步洲截获并且破译出了到达、离埠时间和相关地点等重要信息。
这份电报经由蒋介石转交罗斯福后,美军制订了详细的伏击计划,派出了由16架战斗机组成的一个飞行中队,在山本将要到达的一座岛屿上空等待。
美机到达后不到一分钟,山本的飞机准时到达,在30 s 内被打成了筛子,座机掉下去后挂在树上,直到第二天才被日军找到。
这位因策划和发动珍珠港战役而一战成名的一代枭雄就此丧命。
†通信作者,研究方向:量子理论、粒子物理等。
E-mail: zhlzyj@1 经典加密技术由上所述,我们看到密码通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那么,加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换位加密法,一种是替换加密法。
换位加密法就是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则重新排列明文,即打乱明文字母原来的顺序。
例如:明文为“A BIRD CAN FLY”此明文经过简单的换位后,得到密文为“YLF NAC DRIB A”替换加密法是用其他的字母或符号去代替明文中相应字母。
先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创建一个密码表,在发送时,把每个字母用相应的字母或符号代替,即得到密文。
历史上著名的凯撒密码就是把每个字母用它后面的第3个字母代替得到。
例如:A用D代替,B用E代替,X用A代替等。
目前现代加密算法有两种: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它的特点是算法公开、计算量小、加密速度快。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RC2/RC4和Blowfish等。
DES是出现最早的对称加密算法,加密位数为56位,广泛用于IC卡、银行卡、POS机等加密要求较低的场合。
其加密方法是把明文分成两块,使用子密钥对其中一半进行循环操作,然后将结果与另一半进行异或运算。
接着交换这两半,继续执行以上过程,共进行16轮操作,使用异或、置换、代换和移位4种运算。
目前最先进的对称加密算法是美国2001年公布的先进加密标准AES,最高可加密256位,以目前计算机的速度,采用穷举法破解需要几十亿年。
对称加密算法在安全性上的缺点是双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假如有一位机要人员调离,则密码要重新更换一遍。
正如一个办公室的人员调离,为了安全起见,办公室的锁和其他所有人的钥匙都要重新换一遍一样。
非对称加密算法则克服了对称加密算法在安全性上的不足,它使用两把不同但完全匹配的钥匙,称为公钥和私钥。
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知道,私钥则只有自己知道。
A要给B发送信息时,A用B的公钥加密信息,因为A知道B的公钥。
B收到这个信息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信息。
其他收到报文的人都无法解密信息,因为只有B才有私钥。
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Diffi-Hellman等,其中公钥和私钥的产生最常用的方法是大数的因式分解,即要把一个很大的数分解为两个因子的乘积,在数学上没有好的算法,只能采用穷举法。
这种算法很耗费时间,对于一个很大的数来说,分解运算需要数十亿年,所以RSA是目前应用最广、最安全的非对称加密方法。
非对称加密思想的提出是一个非凡的创举,因为它解决了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安全地进行淘宝购物、买火车票、银行转帐、发送邮件等一系列操作,RSA等非对称加密算法功不可没。
因此,非对称加密算法的最早提出者Diffi和Hellman获得了2016年的“图灵奖”。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缺点是加密速度慢,尤其是密钥位数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加密方法要配合使用,以达到既快速又安全的目的。
例如:邮箱帐号和登陆密码可以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而邮件内容则使用对称加密算法。
密钥的破解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穷尽搜索法,这种方法对于密码位数很多的情况,基本上无法破解;另一种是密码分析方法,包括惟密文破解、选定明文的破译、已知明文的破译和选择密文攻击等方法,每种方法实施起来都有局限性,这里不详述。
2 量子加密技术加密和解密是一对矛和盾。
无论加密技术多么先进,在原理上总存在着漏洞,给破译者留下一定的操作空间。
那么有没有一种加密方法能够实现原理上的无漏洞,使得破译者无法解密呢?数学家们经过论证,提出只有“一次一密”的方法才能确保无法破译。
然而正所谓知易行难,只有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一次一密”的方法才得以实现,量子通信也正是靠“一次一密”的绝技才得到了绝对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
208209量子通信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直接通信方案,常见的如“乒乓协议”等,是采用量子通信手段直接传送信息。
这种方案也叫量子隐形传态,是将甲地的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态,瞬间转移给乙地的另一个粒子。
但量子隐形传态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在实际的量子通信中尚未有成功实现的报道。
另一种应用最广、发展势头正猛的是间接通信方案,也称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
它有两个信道:一个是经典信道,使用普通的有线或无线方法发送密文;另一个是量子信道,专门用于产生密钥。
每发送一次信息,通信双方都要重新生成新的密钥,即每次加密的密钥都不一样,实现了报文发送的“一次一密”,并且在密钥发送的过程中还可以检测有无侦听者,所以它可以在原理上实现绝对安全可靠的通信。
目前所谓的量子通信一般采用的是通过量子信道分发密钥的方案,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通过量子信道分发密钥的想法最早是Bennett 和Brassard 于1984年在IEEE 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故称为BB84协议,并于1992年由IBM 公司首次实现。
作为量子密钥的载体——单光子,在自由空间传输了32 cm ,传输速率为10 bit/s 。
量子通信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硬件设备,用于产生、传送和检测单光子序列;二是通信协议,目前最常用的是BB84协议及其改进型。
图2是Bennett 的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示意图。
图1 量子通信过程示意图图2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示意图图2中发光二极管产生的激光脉冲经过聚焦透镜L 后,垂直入射到滤光片F 上,脉冲中的绝大部分光子被反射或吸收,理想情况是只有一个光子通过滤光片。
但实际难以做到,一般经过滤光片后,要达到0.1个光子/脉冲的水平,即每产生10个脉冲,只有一个光子通过。
然而即使是这样,由于量子起伏,在偶然情况下,也会出现一次有两个或多个光子通过滤光片的情形,这就给窃听者留下光子数分离攻击的漏洞。
为了补救这一漏洞,在BB84协议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诱骗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
单光子经过偏振片Q 后,变为水平/垂直偏振或+45º/-45º偏振(取决于每次随机选择的偏振片Q 的偏振方向),即发送的光子每次等概率地处于水平偏振、垂直偏振、+45º偏振和-45º偏振4种状态之一。
P1、P2、P3是光电调制器,用于对单光子序列进行编码计数。
在接收端,Bob 使用检偏棱镜W 对光子进行检测,以确定光子的偏振状态。
Bob 每次随机地选用水平/垂直偏振基或斜偏振基进行检测,每次可以检测到相互正交的两个偏振状态,如图2中的D1和D2所示。
下面我们对照表1说明BB84协议的具体内容。
为了简化,表中列出了8次单光子发送和接收情况。
表1 BB84通信协议在第1次发送时,A选用的偏振片(图2中的Q)为+45º偏振。
在接收端,B采用水平/垂直偏振方案进行检测。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线路损耗,这个光子没有到达B。
接着进行第2次发送/接收。
这次A检测的结果为-45º偏振,B采用斜偏振检测方案,这次光子成功地到达B,B检测的结果当然是-45º偏振。
第3次A发送的光子是水平偏振,B采用斜偏振检测方案。
这次的情况比较有意思,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检测方案不一致。
那么根据量子态的叠加原理,或者直接应用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检测后的光子有一半概率处于+45º偏振,有一半概率处于-45º偏振,这是因为一个线偏振可以认为由两个相互正交的线偏振合成。
当测量时,光子偏振坍缩到这两个正交方向的概率相同。
这次检测的结果是光子处于+45º偏振。
第4次发送的光子仍是水平线偏振,B采用水平/垂直偏振方案进行检测,得到的结果当然是水平线偏振。
后4次的检测情况类似。
本次通信过程完毕。
然后B采用经典的方法(如打电话或发送邮件)告知A他每次采用的检测基(即每次采用的是水平/垂直偏振方案还是斜偏振方案)。
A告诉他哪几次选对了。
在表1的情况,即第2、4、6、7次双方发送和接收的检测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