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的相对性及其突破

合同的相对性及其突破

合同的相对性及其突破

引言: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121条确定了合同相对性的归责原则, 这里的合同相对性, 又称合同关系的相对性, 是合同关系不同于其它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认为, 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 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 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 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否则合同无效。然而,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商业贸易空前繁荣, 严格恪守合同相对性原则越来越难以满足平衡社会利益, 体现司法公正, 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 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 表现在立法和司法上, 受合同效力影响的第三人范围越来越宽, 合同相对性原则也逐渐受到了冲击, 出现了许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情况, 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本文将从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和突破表现对其略作探讨。

关键词: 合同相对性突破

正文:

一、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

合同相对性原则, 在学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当前比较权威的解释是以王利明先生给的定义: 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 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 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 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 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在大陆法系中, 合同相对性源至罗马法的”债的相对性”理论, 认为债是当事人一方请求她方为给付行为的法律关系, 债权是只能对特定人产生效力的请求权。这种由特定权利人向特定义务人请求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特性, 就是”债的相对性”。而合同是债的形式之一, 因此, 具体到合同的效力范围上, 这种相对性原则的主要含义是: 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 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 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 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否则合同无效。这一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理论上, 都将其视为债权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当然原则。

二、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表现:

合同相对性确立以后,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现代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立法对合同相对性规则已有所突破, 合同相对性理论也同时得到发展和完善。

( 一) 第三人侵害债权

所谓第三人侵害债权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债权的存在, 依然故意以损害她人债权为目的, 实施某种侵权行为, 致使债权人的债权部分或全部不能实现并致债权人损害的行为。可是,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范围应该严格受到控制, 侵害债权应同时具备以下要件: 第一, 第三人侵害的必须是合法债权。如果是不合法债权, 即使侵害了, 也不用承担责任, 因为非法债权不受法律保护。第二, 第三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并致使合同债务不能履行。如果第三人的行为是合法的, 即使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也不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 而是要承担其它的刑事责任。相应的, 合同不能履行并非是第三人的非法行为所致, 也不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因此说, 必须是第三人的非法行为和合同不能履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 才构成第三人侵害债权。

(二)债权保全制度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些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 或隐匿转移财产、或低价转让乃至无偿赠与财产, 或怠于行使自己的债权乃至放

弃自己的债权, 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但按照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 由于债权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渗透到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合同行为中, 影响债务人与第三人的”契约自由”, 因此其对此是束手无策的。这种利益上的失衡, 必将导致整个合同领域交易安全的丧失。于是, 为了在债务人的意思自治和债权人的期待利益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维护诚信原则, 便自然地产生了债的保全制度。此制度的基本原理在于, 赋予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相关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一—代位权和撤消权。其中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并危及债权时, 债权人得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该权利, 请求第三人履行义务。撤消权则是指债务人为逃避债务将自身财产无偿赠与或以不当低价转让给第三人时, 债权人得向法院申请撤消, 宣告行为无效。

( 三) ”租赁权的物权化”

中国《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时租赁合同对新的所有权方继续有效。这是民法理论上的”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使得依据租赁合同产生的租赁权(债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的效力。根据债的相对性, 租赁合同应只对出租人和承租人有效, 当第三人买受租赁标的成为不动产所有人时, 买受人非租赁合同的缔约人, 故不应受合同约束, 得随时取回租赁标的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城市扩张、房荒问题的出现, 各国为解决社

会矛盾, 多设定”买卖不破租赁”的例外规定, 即出租人将租赁标的物让于第三人时, 原租赁合同对受让人继续有效。最初《德国民法典》第571条规定”买卖不破租赁”规则适用于土地租赁, 后扩及一切不动产。

( 四)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制度”的意思是指特殊关系的第三人因债务人债的履行而受到损害时, 不但能够向债务人主张侵权责任, 而且可突破债的相对性, 要求债务人承担合同上的责任, 以更好地保护其利益, 此种请求权的基础建立在基于诚信原则而发生的保护、照顾等合同附随义务之上。也就是说, 债务人所负的合同上的义务, 不但指向债权人, 而且指向与债权人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这是德国判例与学说创立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制度, 以加强保护与债权人具有特殊关系第三人的利益。因而, 我们能够看出,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

( 五) 债权不可侵性理论的建立。

依传统理论, 物权是可对标的物直接支配的绝对权, 能够对任何第三人主张权利, 并得排除任何第三人对物权的妨害; 债权是仅得向特定当事人请求给付的相对权, 不能向第三人主张权利, 也就没有排除她人干涉的效力。为了保护债权免受不法行为的侵害, 有必要进一步建立新的权利理论, [3]故学者主张承认债权的不可侵性。英国1853年判决Lumley V Gye案, 创立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先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