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主权原则中个人权利的实现与尊重
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具体体现和落实宪法规定与要求的制度,其出台和实施无疑具有明显的宪政意义。
人民监督员制度将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的人民权利,这一集合性的权利,个别化和实际化为个人权利,体现了我国宪政进路。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政渊源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在第1条开宗明义的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的。
这说明《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符合我国宪法规定和宪政精神。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法渊源主要存在于宪法的以下三条:《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27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宪法》第二条规定了中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最终来自“人民”。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自然权利,那么一切国家权力从其本质上讲必然属于让渡权利的人民。
国家权力的运作也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接受人民的监督制约。
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为了确保属于我国国家权力的检察权的正确行使,而由享有国家权力的人民通过一定的形式产生代表,对检察权的运作加以监督制约的一种机制。
因此,从这一角度理解,体现国民参与司法价值理念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其首要的基础无疑应当就是现代法治国家所奉行的人民主权理念。
二、个人监督权利的实现与尊重:从“人民”到“个人”
宪法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规定,一般作为政治原则来使用,人民作为一种整体概念,它主要表示国家权力的归属和国家性质,更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意义。
由于宪法根本大法的地位,在司法过程中不能作为可以直接应用和引用发条,对人民权利的规定更像是政治宣言,需要部门法等相关制度、机制予以确认、落实和保障。
(1)个人监督权利的程序性保障:从条文规定到实施机制。
由于宪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宣言,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具,传统宪法学一般仅满足于宪法条文的罗列和理论上的阐述,而不探讨理论和条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适用,从而导致宪法实施机制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
没有适当的实施机制,宪法条文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进而造成宪法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
的巨大脱节。
结果,虽然宪法前言和第五条都明确宣布宪法是最高的国家法律,宪法因实施机制的缺失而失去了实际的法律效力。
人民监督员制度详细规定了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还重点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程序。
规定,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应当依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由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全面、客观地介绍案情并出示主要证据;(二)由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说明与案件相关的法律适用情况; (三)人民监督员可以向检察官提出问题,对重大复杂案件,必要时可以听取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听取有关人员陈述或者听取本案律师的意见;
(2)个人监督权利的实质性保障:从抽象原则到具体权利。
和所有法律一样,宪法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产生的。
归根到底,宪法是人民的法,是人民为了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制定的基本法。
宪法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宪法条文创造出来的抽象原则。
宪法必须靠实际事例和具体内容而不是空头口号来解决问题。
实用性,是一切法律包括宪法的生命,是中国法治进程最生动意义和注脚。
在这个意义上,目前中国宪法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宪政实践的缺失,宪政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活生生的实例。
人民监督员制度将宪法规定的抽象原则,细化为具体的监督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民主权的政治规定内化为实际可以操作的权利。
他规定对“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承办案件的部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下列工作实施监督:(一)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二)拟撤销案件的;(三)拟不起诉的。
人民监督员发现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提出纠正意见:(一)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二)超期羁押的;(三)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四)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
(3)个人监督权利的主体性保障:从整体主义到个体主义。
“人民主权”原则的“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大整体,反映了一种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而人民监督员制度岁肇始于“人民主权”,但在制度建设和话语表达上,已经从“人民”的宏观叙事,进入到了到微观的“个人”叙事。
在过去,“人民”、“国家”、“民族”、“社会”、“集体”这些整体概念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而且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利益,完全压倒了私人个体的任何权利或利益。
由于宪法本身充斥着这些整体性概念,整体主义思维在宪法学领域中尤其严重。
在这个方面,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虽然人民的监督权也是普遍的,但是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的立足点却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整体。
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年满二十三岁;(四)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
人民监督员监督权的着眼点已经从难以定义的“人民”逐步转移到实实在在的个人,从不可操作的“人民主权”转移到主体明确的法律权利。
三、人民监督员个人监督权利实现与尊重的宪政意义
自上而下的监督虽不失为一种控权方式,但是绝非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的万全之策;完全依赖上级监督非但不能消除腐败,而且只能改换腐败形式并将产生新的更大的腐败。
预防司法腐败的根本不在于自上而下的领导监督,而在于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人民监督员制度将宪法赋予的人民的监督权,具体化为公民的监督权利,试行近五年的司法实践证明,检察机关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和尊重人民监督员的个人监督权利,契合和谐社会“权利监督权力”的要求、契合和谐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要求、契合和谐社会“依法保障人权”的要求、契合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确实具有依法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宪法规定了中国当今的政治制度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立场,但“人民”因难以具体界定而缺位也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人民监督员制度将赋予人民的监督权具体化、程序化、实际化,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权利不在只是凝固于书本的正式规则,而成为实践中形成的现实规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施中遴选了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群众组织成员,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政协制度和群众组织的结合,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国家机关的权力配置,强化了权力监督的理念,推动了人大、政协制度的实在化,激起了民众的关注和政治改革的热情,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开创了一种“行动中的宪政”。
注释:
周永年:《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的法理基础及模式选择》,《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
张千帆:《从“人民主权”到“人权”——中国宪法学研究模式的变迁评》,《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张千帆:《专家称司法改革已10年人民不满意腐败层出不穷》,《南风窗》2009-04-02.
杜萌:《强化外部监督保障司法公正——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学强》,《法制日报》2007-06-29.
徐昕:《人民监督员制度批判》,天益网,/thinktank/author.php?id=78,2009年3月11日.
徐昕:《人民监督员制度批判》,天益网,http://ww
/thinktank/author.php?id=78,200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