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十五”框架方案》《2001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
案》等。
体现了"监测区域向近岸转移"的战略部署,在近岸重
点海域加大了监测站位的布设密度和监测频率。
第二次全国污染基线调查成果丰硕
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 组,于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对渤、黄、东、南 海区的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项目进行了验收。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各专题工作 的验收也基本结束。 在该项目实施全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第二次全国海洋 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 保证要求,其项目总体质量良好,完全符合要求。
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执行上,地标优于国标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 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


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环境标准
《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1998
海洋环境监测目的、意义与任务
海洋环境监测对象
海洋环境监测概念 海洋环境监测地位和作用


海洋环境监测目的
酚类
硝基苯类 苯胺类 多环芳烃类 酞酸酯类 农药 丙烯腈 亚硝胺类 氰化物 重金属及其化合 物
苯酚、间甲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对硝基酚
硝基苯、对硝基苯、2,4-二硝基苯、三硝基苯、对三硝基苯、三硝基甲苯 苯胺、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二氯硝基苯胺 萘、萤蒽、苯并(b)萤蒽、苯并(k)萤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 苯并(ghi)芘 酞酸二甲酯、酞酸二丁酯、酞酸二辛酯 六六六、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除草醚、敌百虫 苯烯腈 N-亚硝基二乙胺、N-亚硝基二正丙胺 氰化物 砷、铬、铜、铅、汞、镍、镉、铊、铍及其化合物
20世纪末,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监测产品加工发布迈上新台阶
二、监测方案编制制定体现战略转移
三、第二次全国污染基线调查成果丰硕
四、质量保证工作力度加大 五、污染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省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开创先例 七、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重组工作稳步进行
监测产品加工发布迈上新台阶
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手段和方式分:

化学监测:对海洋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中污染 水平进行测定


物理监测:测定海洋环境中物理量及其状态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信息, 如群落、种群变化、受害症候等作为判断海 洋环境污染影响手段的方法
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实施周期长短和目的性质分:




例行监测:确定区域、甚至全海域环境质量状 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监测方式; 临时性监测:短期,机动性强,与社会服务和 环境管理有直接关系; 应急监测: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 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 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 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 研究性监测: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 的一种监测工作;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监测
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第4部分 第5部分 第6部分 第7部分
总则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海水分析 沉积物分析 生物体分析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
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定义 环境标准作用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标准定义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
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中需要统一
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
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
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海洋环境监测产品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报告 赤潮监控区养殖环境质量通报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报告 海水浴场水质报告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

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 查与评价工作

摸清中国的海洋家底,掌握海洋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可提供的支撑和承载能力 2004年~2009年专项调查初步计划投入经费近20 亿元,调查范围将涉及67.6万平方公里的我国 内水、领海和部分领海毗连海域
海洋环境监测 概述
海洋环境监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
参考资料


《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海洋出版社 《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多年的海洋环境监
测数据资料和海洋管理方面的资料,编制了

《20世纪末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工作案》

《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技术要求》
监测方案编制制定体现战略转移
编制《2000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2000年丰
水期海洋环境监测调整方案》《全国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地位和作用




是海洋环境保护的“耳目”,海洋环境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中具 有基础性地位 及时、准确的海洋环境质量信息是确定海洋 环境管理目标、进行海洋环境决策的重要依 据 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依靠环境监 测,否则制度及措施将流于形式 评价海洋环境管理和陆源污染治理效果须依 靠环境监测,否则很难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环境标准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依法行政的依据
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
和地方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污染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编制了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并
初步建立起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基本框架;
改善了海洋污染监测站网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监测
手段落后、仪器设备陈旧的状况,使海洋环境污染监
测工作的总体水平和业务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环境监测业 务机构的建设正在积极进行当中,它们将为沿海省 (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是对国标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做出规定 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行 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未做出规
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
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
监测队伍
国家海洋局直属的 和沿海地方的监测机 构组成,包括 1 个国 家中心(国家海洋环 境监测中心)和 3 个 海 区 中 心 、 11 个 中 心 站 以 及 45 个 海 洋 站,沿海地方的包括 11 个 省 级 中 心 和 大 约50个地(市)站
海洋环境监测项目



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包括海水、沉积物、海洋 生物质量监测、海洋功能区(海水浴场、养殖区、倾 倒区、自然保护区等)监测以及陆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近岸赤潮监控区监测 近岸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全国近岸海域主要生态脆 弱区和敏感区建立了 18个生态监控区,总面积约 5万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近岸海域的 16% 。监控区覆盖 的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 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河口及毗邻海域监测 奥运帆船赛场监测 海洋大气监测 海冰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基本任务
海洋环境监测对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
种污染物质或能量

海洋环境要素的各种参数和变量
由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所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海洋观测对象仅为海洋自然要素部分
海洋环境监测概念

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 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 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 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 过程 海洋环境监测:用科学的方法检测代表海洋环 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组织实施
海洋环境监测队伍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项目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产品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
组织实施

国家海洋局赋有监督海洋环境保护的职能
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已基本形成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进行分步调整,使 过去传统的以污染防治为主要监测内容,逐步调整 为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监测内容。 同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与现行监测方案配套的监 测技术方法与评价标准
海洋环境监测目的
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