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的幸福观

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的幸福观

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的幸福观

12法11 权艳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晚期,哲学家们开始将研究重心由物质本原转
移到幸福、快乐、“善”等伦理学问题,使哲学初步具有了伦理化倾
向。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的快乐观和以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德性观
的关系问题,是当时西方伦理学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近现代许多哲
学家关注的聚焦点。
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
尽管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各自宣称有德即幸福和快乐即幸福,
但是二者都主张人的真正的快乐或者说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心灵的宁
静、无纷扰。这两个学派都是对小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 同时也对后
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 伊壁鸠鲁学派影响了功利主义, 斯多
亚学派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快乐,将快乐划分为
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静态快乐和动态快乐。伊壁鸠鲁学派主张的快
乐并非专门指物质享受,还包括精神上的快乐,而精神上的快乐要以
一定的物质享受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友谊是获得个人快乐的
主要方式,“在智慧所提供的保证终生幸福的各种手段中,最为重要
的是获得友谊。”在结交朋友或与人相处时,应持公正、宽容的态度。
伊壁鸠鲁学派并不否定理性,认为理性也是获得快乐的方式之一。
在斯多葛学派看来,人的本性是理性,按照理性生活的人就是道
德的人。快乐、幸福不是真正的善,只有德性才是唯一的善。世界上
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好的,人类不应该被快乐、烦恼、欲望等感情控
制,财产、衣物等都是微不足道的,肉体的痛苦也无关紧要。真正有
智慧的人,即使遭受身体的极度痛苦,心理也不会有不安和恐惧。对
人的最高要求是服从上帝和命运,顺应自然生活,追求精神愉悦。两
派观点可谓相辅相成却又相互对立。
首先,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即是幸福;斯多葛学派主张德性才
是幸福。二者的观点是相悖的。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幸福是人类至高
无上的追求,先有快乐后有德性。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信》中写
道;“只有当我们痛苦而不快乐时。我们才需要快乐;当我们不痛苦
时,我们就不需要快乐了,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
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
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仍是得到快乐。”。即快乐
是人的自然属性,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才有精力或能力发展德性,
德性只是获得快乐的手段之一。与伊壁鸠鲁学派相反,德性观排斥及
时享乐。人类应该过有理性的生活,牺牲自身、奉献社会才能得到真
正的快乐,鼓励人类为社会多做贡献,追求精神愉悦。
虽然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在“善”的本质问题上是对立的,
但仔细研究其思想内涵,发现有相通之处。
首先,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以一定物质享受为基础的精神快乐也同
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与斯多葛学派追求精神愉悦不谋而合。伊壁鸠
鲁学派认为注重精神生活和友谊,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免受痛苦的折
磨。此外,伊壁鸠鲁学派不否定理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性是获得
快乐的方式之一,这与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并不矛盾。
其次,二者均重视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曾提及:“当
要求所造成的痛苦取消的时候,简单的食品给人的快乐就和珍贵的美
味一样大;当需要吃东西的时候,面包和水就能给人很大的快乐,养
成简单简朴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需
品不加挑剔。”即伊壁鸠鲁学派主张的快乐是一种简单适度的快乐,
抵制奢侈生活对身心的侵袭。斯多葛学派在这一点上与伊壁鸠鲁学派
一致,十分注重节制和简朴,禁欲主义是最好的体现。认为激情是一
种病态的夸张的感情,我们要节制感情不被外物所触动。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作为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先驱,对“善”
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幸福观,对伦理学
发展影响深远。两派的幸福观虽然有缺陷,但其合理优秀的部分对现
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人面临各种精神压力,陷入沮丧、
忧虑和自卑中不能自拔:还有很多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无止尽的
追求金钱、地位等身外之物,误入歧途。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能树
立并具备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
不被物质的浮华所蒙蔽双眼,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在社会这样一个
各种关系复杂纷乱的大圈子里,还要能理性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形
成高度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与人为善,坦诚相见,有助于营造和谐的
社会氛围。
总之,在当代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
主义和斯多葛学派的德性观,努力成为真正快乐、幸福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