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洞门景观设计研究

隧道洞门景观设计研究

隧道洞门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对隧道洞门景观绿化设计、特点、总体的思路、
生态设计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隧道洞门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453 -01
一、隧道洞门景观设计的概念
隧道洞门是隧道的表情,较大程度影响区域景观。

洞门的景观
设计包含洞门、相关范围内的边坡、仰坡和相关的景观因素(铭牌等),除工程构筑物本身的美感外,重点研究构筑物与周围环境的
协调性、工程损伤引起的环境恢复和人们因此的认同反映。

二、隧道洞门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2.1 保护、节约和利用自然资源
设计坚持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思路,尽可能减少对土地、水、生物资源的破坏,提高使用效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以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
的洞口环境处于有原生植被覆盖的,简单而单调的山体之中。


自然界条件的差异,隧道景观设计的场地条件也具有多样性,如山地、河谷条件、附近的构筑物、建筑物条件、风景区条件、气候条件等等。

搞好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就需要对隧道洞口的自然环境进行系统地、实用化地研究。

充分借鉴、利用自然界中的山、水等周边环境的优越条件,隧道洞门的设计结合周边山体的特点,融为
一体。

2.2 自然的色彩和肌理设计
隧道洞口所用材料的色彩和肌理,带给司乘人员的视觉感觉是突出而明显的。

隧道洞口的色彩可以是多样化的,最常用的色彩是材料的本色,如混凝土的青灰色、毛石的自然色泽、砖砌体的色彩等。

近年来,因石材、涂料等新型材料的不断创新应用,出现了各种颜色,打破了隧道洞口灰秃秃的旧貌。

一般说来,色彩的使用宜单纯,不应采用纯度高的明亮色,避免视觉上的突兀感,颜色的使用宜控制在二种左右。

材料肌理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改变,主要体现在材料表面纹饰的变化。

肌理的设计应尽可能降低亮度并减轻洞口的压迫感。

实践中对水泥衍生品多采用塑面、剁斧、凿毛、横向线条和竖向线条等材料肌理的简单变化来降低大面积端墙的压迫感。

2.3 生态性设计
生态设计应尊重地方性,表现在:①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②适应场所自然过程③采用当地植物材料和建材进行设计。

依此,对洞口生态性设计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对洞口已破坏生态环境的区域以植被恢复为主进行绿化设计,它能重新唤起人与自然过程的天然的情感联系,在生态、文化与设计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2)洞口两侧和两洞之间,特别是左右线分离时,需要安排较为自然式的群落种植。

两线之间宜选择种植乔木和攀延藤本形成
绿廊,暗化洞前光线。

2.4 附属设计
2.4.1 边坡及仰坡
山区隧道洞口的边坡及仰坡体量一般较大,对环境、视觉、心理的影响强烈。

其景观设计应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作为典型的“面”的元素,设计的最佳手法是“融”,其次是“破”:“融”即融于自然,即上文所提及的采用的生态性设计;“破”即在无法实现与自然融为一体时,比如大型挡墙墙面的存在,须化大为小,化直为曲,化硬为软(如采用植物柔化墙面),减低“面”的单调、呆板及压迫感。

2.4.2 隧道洞口标志牌
标志牌多样统一。

结合构筑小品或通过塑石、置石的形式或在端墙面直接铭刻进行设计。

三、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
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包括洞口端墙、边坡、仰坡、绿化、铭牌等内容。

端墙式洞口景观设计应尽可能表现地区、地理特征;表现文化、风俗寓意,表现本地材料和植被特色。

3.1 文化表述
端墙形状的选择主要是因环境背景条件而定的,同时也与要表现的主题相关。

贵阳市盐沙线所采用端墙式隧道较多。

我们在设计中,力求突出一个统一的主题———反映属于大自然世界的、和谐且珍贵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避免设计给人以突凸、零乱的感觉。

通过采用造型、雕刻、地方性材料和借鉴当地建筑风格特征等,运用明喻和暗喻的手法表现该地区的文脉历史和风土人情。

民居建筑中的墙垣、屋顶的处理独具匠心,错落回转,给人的感觉既质朴、既诗意、又遥远、又亲近,能很好地与周边的山、水、石、林交融在一起,体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效果。

3.2 色彩和材料的选择
端墙表面纹饰、肌理和色彩的处理需取材当地自然资源特征进行设计,或直接采用当地材料对端墙面进行装饰以降低端墙的压迫感,减轻驾驶者的心理压力。

为使端墙式的视觉效果趋于自然,设计多选用冷色调的墙面,采用挂网塑面工艺进行处理(施工程序为:挂网、上浆、造型、上色、涂刷透明保护剂)。

翼墙多采用生态挡墙。

端墙顶部设计花池种植垂挂和藤本植物,墙角种植藤本植物和冠形优美的常绿乔木,整体暗化和柔化墙体,减轻仰坡正面反射光对驾驶员的刺激以适应光线变化的影响。

3.3 常规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
隧道端墙面的造型设计根据洞口与山体的形状、高度确定,尽可能与山形轮廓的协调呼应,如采用单侧拱型、直线削角等呼应山体的形状和位置。

注重景观设计中的多样与统一的关系、主从关系、对比关系、韵律与节奏的关系、比例关系等。

此外,整体造型也注重与山体排水相结合进行造景;注重与岩石背景相协调,在材料的使用上与岩石粗糙的纹理尽量保持一致等。

3.4 生态设计
隧道边、仰坡是生态设计的重点区域。

适合于洞门生态恢复的方法有:有机基材喷射植被护坡、框架内植被护坡、塑石坡面绿化等绿化形式。

考虑所在植被、类型和环境特征,选择植被种类尽可能与环境相一致。

四、突出式隧道洞口设计
4.1 隧道洞口结构设计
这种设计概念是一种“弱化”洞口的设计,设计者的选择不是制造人工景观,而是融入自然风景。

从整体上看,力求洞口、隧道、道路、山体景观一脉相承。

在这种情况下,隧道洞口结构是由洞口段、延长段、洞门和周边的结构物构成的。

为缓和洞口内、外光线的差异,确保眼睛舒适性和视觉安全性,以及防护洞口上方的土石砸落路面,常常将洞口延长。

突出式洞口多采用简洁明快、自然顺畅的手法设计,改善了隧道洞口的形状,同时使用现代合成材料突出时代特征,使口部显露出轻盈的效果。

4.2 隧道洞口生态设计
从生态环保角度分析,突出式隧道洞口砌体呈弧形条带状,对自然山体坡面影响较小,简单的洞门结构,仰坡坡面自然植被一般受施工影响较小,多采用低矮植被进行恢复。

五、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突出式隧道洞门通过设置一定长度的明洞,减少了对山体削坡的工程量,强调的是生态保护、安全和景观的功能。

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端墙式隧道洞门景观设计应尊重沿线自然、地被条件、文化风俗和建筑风格,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造型设计,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

但端墙式洞口的布置宜精不宜多,并通过时空序列的逐步发展对主题进行表述,成为山区道路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般来说,以景观和表现文化为载体的端墙式隧道造价均较高,笔者经对比分析认为,端墙式隧道景观工程所产生的费用比增加明洞长度及其地基处理的费用更高或相当。

为此,从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出发,建议在隧道土建工程设计之初,即尽可能地考虑采用突出式隧道形式,以更好地融合周边环境,改善景观效果,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大对西部投资建设的力度,西部边远山区高速公路及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已逐渐成为现阶段建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一般来说,山区道路隧道众多。

如何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地貌、地被特点,保护隧道进出口生态环境已成为山区道路隧道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结合在隧道洞门景观绿化设计的实践基础上,对搞好隧道洞门景观绿化设计进行了总结、思考。

参考文献:
[1]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
[3]郝哲,赵春艳等.公路隧道施工中的测试与监控技术[j].
[4] 关向群.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实用方法的研究[m ].
[5] 张忻. 浅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
[6] 谭洪河,曾承宁. 广西高速公路建设景观绿化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j].。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