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2
期
2019年2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40 No.2Feb.2019
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刑法规制李M(湖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
网络诽谤侮辱问题,在网络环境的开放度、共享性、传播力面前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其本质因素与刑法规则问
题存在一定联系,故而需要从立法层面上逐一剖析,诠释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中的 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解析了刑法规制中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的实质问题,同时提出了针对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刑法规制对 策。希望能够从公诉、自诉、管辖权、证据收集等方面,完善网络诽谤侮辱案件的执法力度和量刑标准,令刑法规制可以真
正解决网络诽谤侮辱问题,降低和弱化由于不良网络行为造成的社会风气干扰,
令网络环境和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管控.
关键词:网络诽谤;侮辱问题;刑法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219
(2019)
02-0078-04
网络诽谤侮辱罪,是指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
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名誉和人格,情节严重的,可
造成对于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的损害。在网络技术高速 发展的过程中,互联互动的信息传播效率更高,网络诽谤侮 辱事件也频现于网络媒介之中。如果无法控制和整治歪风邪 气,网络诽谤侮辱的事件也会日益繁衍,造成更大的社会威 胁。因而,网络诽谤侮辱的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和扰乱 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秩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网络民 众的主观认知和思维习惯。因此,2013年9月9日,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网络诽谤侮辱的入罪标 准,即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明知诽谤仍提供帮助以 共同犯罪论处。一网络诽谤的刑法概念网络诽谤是在《刑法>> 中隶属于诽谤罪的法学术语。在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留言的便捷度不断增加, 网络互动性也在不断增强。处于不同地域、时间段、网络媒 介的终端群体,可在同一网络平台留言互动。当出于个人因 素,诋毁他人名誉和人格,且散布了虚假事实,其网络诽谤 罪名成立。借助即时通讯工具、BBS、电子邮件、微信、微 博等网络传播媒介,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了他人名誉损失的 行为,均可界定为网络诽谤。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李嬪(199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 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78二网络环境中的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网络诽谤是在网络空间内对他人名誉的诋毁,与传统形 式的诽谤,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深刻了解网络诽谤
的普遍特征,才能从网络诽谤的行为中总结出执法规律,为
刑法规制提供相应的立法建议。基于此,首先需要从网络环
境中的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角度加以分析,并总结出网络 诽谤侮辱行为在刑法规制中所处的特殊境遇,了解问题本质
并提出解决对策。
(-)影响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
以往时期网络传播媒介的新闻集中度较高,文化部对网 络新闻的控制力犹在。但是在自媒体出现之后,网络信息的 传播速率以几何倍数递增,
不断形成了更高的传播速率
。当
智能手机出现后,网络终端用户日均浏览量在不断增加,从
微博、微信、
直播等渠道获取了网络信息形成了更为广泛的
影响力。由于自媒体传播信息时,可随意更改或自主编撰
,
导致信息真伪度难以区分。
而多数群众仅因为信息标题具有
较强的吸引度,便大量转载,也并不会对其内容真假去进行
验证和考量。因而,在自媒体网络环境中,网络诽谤侮辱的
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且影响范围更广,对受害人的名誉伤害 也更加严重。
(二)隐匿性较强
,公开度较高
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的普遍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属
于表层特征。更为深层的特征表现为隐匿性和公开度。一方
面,
网络诽谤侮辱的行为
,具有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隐匿性
特征。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多数网络平台并不需要实名认
证,亦或并不会显示用户的真实姓名。那么在网络诽谤侮辱
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起人也可隐匿其身份信息。由于目前的网络监控体系尚未真正健全,导致诽谤者的个人网络链接
可通过调节本地IP地址来进行更改,很难锁定其精准的发
布信息终端。借助匿名注册或假借他人之名的情况,导致了 隐匿真实身份信息的弊端频现。因而,网络诽谤侮辱行为具
有隐匿性特征,是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产生的一种锁
定个人身份信息弊端。另一方面,网络诽谤侮辱行为,具有 一种借助网络声势造成的公开性特征。在网络环境中,所有 社会群体都并未以真实身份存在,虚拟身份之下,很多用户 无需顾及由于自身言论造成的社会影响,亦或降低了诽谤侮
辱他人的负罪感。网络公开环境下,对言论本身的负责态度
逐渐弱化,社会群体的言论公开意识并未得到约束,导致网
络诽谤侮辱的负面影响很难真正消除。一旦诽谤侮辱的信息
流传于网络,在卫星、光缆、终端通讯设备的媒介链接之下, 快速传播并被分享,形成绝对意义的公开性,
因此即便是个
人隐私也会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之下迅速曝光。(三)可信度失衡,
公信力制约网络诽谤侮辱的深层威胁性并不在于对个人名誉损害, 而在于对整体社会公信力的破坏。当某一社会舆论,呈现出 负面情绪,甚至倒戈相向,违背了真实事件的原委。其事件 本身的舆论可信度则会大幅下降。网络媒介中的社交互动便 是这样的形成机制,网络诽谤污侮辱的信息以图片、文字、 视频等形式存在,社交媒介中的传播机制扩大了虚假信息的 本质容量,网络用户秉承惩恶扬善的参与心态,同情社会弱 势群体的情况下,污蔑了貌似强势的一方,却并未在事实真 像上酌情探究。因而,由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失衡,造成了 舆论信息的公信力遭到制约,诽谤侮辱行为在网络环境下难 辨真伪,是对于控制和约束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的主要难点。三刑法规制中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的问题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 的规定显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 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虽然刑法定罪依据相对明显,但 网络诽谤侮辱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定罪标准虽然 简单,却无法约束更多的社会群体。其中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公诉困境、自诉疑难、管辖模糊、证据不足。(-)公诉困境诽谤侮辱罪公诉的条件是,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 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 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 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并收集证 据。其中“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包括:引 发群体事件、诱发公共秩序混乱、导致宗教或民族冲突、诽 谤多人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微机国家利益 的网络诽谤侮辱行为。虽然上述行为在定义上较为明确,但 在执行层面上存在部分争议问题。公权力的过度干预,是潜 藏的严重问题之一。司法认定危害社会秩序,以及破坏国家 利益的行为很难在执法层面上精准定夺。诸如国家形象、影 响、恶劣等词汇较为模糊,很难形成具体的衡量标的。而类 似的问题,则会造成司法实践自由裁量的难度,由当地司法 机关自行定夺是否公诉,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公民在网络环境 之下的言论自由权限。损害国家形象是一种公诉条件,而这 种公诉条件过于模糊,很难形成执法层面的公信力。诸如山 西“稷山匿名信案”、重庆“彭水诗案”、辽宁西丰“拘传 记者案”等。社会舆论导向确实有损地方政府形象,且容易 引发群体性事件,但以此为由进行公诉,也会形成公权力过 度干预的弊端,相当于约束了民众言论自由,是网络诽谤侮 辱公诉执法层面上的刑法规制问题。(二) 自诉疑难通常情况下,遭到舆论攻击的社会个体,衡量自身受到 物质或精神上的重创,以其诽谤侮辱的损害后果,以及可容 忍程度来决定是否起诉。当社会个体申诉于当地法院,需要
经过审查核实,判断是否超岀自诉范畴。如未超出自诉范畴,
则转交于公安机关立案调查。那么网络诽谤侮辱案件,也会
由自诉环节进入公诉程序。从自诉转为公诉,其司法流程较
为复杂,也增加了司法机关立案难度。在诸多网络诽谤侮辱
的案件中,公安机关存在难以抉择的问题。提起公诉可能造
成社会非议,引发民众不满。选择不起诉,也可能令网络诽
谤侮辱的犯罪者逃脱法律制裁。网络网络诽谤侮辱的相关案
件中,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了民众的情绪,主导了社会舆论的
倾向。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的目标是据理力争,还原事实真像。
公安机关介入期间,网络舆论仍然可能产生波动性影响,间
接迫使调查取证工作陷入僵局。
自诉转公诉所涉及到的诸多
执法问题,都对最终审判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地方法院也
需要考量社会舆论对于法律公信力的信赖问题。自诉与公诉
的模糊界限很难处理,是导致网络诽谤侮辱定罪难点频现的
主要因素,亦然是刑法规制中的主要障碍
。
(三) 管辖模糊
网络诽谤侮辱行为在定罪时经常会遇到管辖问题,其犯
罪行为的发生地多数情况下难以认定。在网络诽谤侮辱犯罪
案件中,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地域性波动性较大的因素。动态 犯罪主体在不同地点通过网络终端传播了非法信息,诽谤侮
辱他人的经过可能存在多地犯罪的情况。同时也可能受到他
人指使,参与了异地犯罪,传播了诽谤侮辱信息。那么处于 动态变化的地域迁移,或者多地区作案的问题,在调查取证
环节上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明确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点,对于
公安机关的侦查技术要求相对更高,司法实践的管辖权很难
从地域上进行划分。除此之外,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的损害结 果也很难认定。网络传播速度较快,
即便当前影响程度不高,
但滞留于网络空间内的信息,已经通过转载传播出去。后期
可能造成的进一步影响,对于被诽谤者的损害可能由于时间
推移更为严重。原本诽谤信息在本地影响度较高,
后期被诽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