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摘要:
1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
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基础,是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与实践意义。
3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全面小康社
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社会才能永续发展。经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
新、制度创新。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创新
正文:
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文
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是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发展,更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应深入研究,认真实践
的时代课题。
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中保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
特色同创新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创新
文化的实践,是取得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源泉。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文化创新理论
的思考,并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篇章。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这样一句
话: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
为乌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也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与实践意义。区分文化的优劣,往往仁者见仁,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存在客观标
准的。
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
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
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
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愚
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
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
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
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
的现象。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对传统文化的鉴别,何
为精华,何为糟粕,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往往仁者见仁,但坚持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是存在客观标准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
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中保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
民族发展的必要途径。没有文化的原创,就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崛起。创新的核心是
民族的整体创新,是全民参与性的创新。在中国要全面实现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就必须充分
调动和发挥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创新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民族的专利,所有个人,民
族都有创新的权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个民族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
中都创造出其它民族所不可替代的灿烂文化。
一个国家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与该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文化既有它的世界
性,更有其强烈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之根本。而且,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趋同倾向特别是被动的文化趋同,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维护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途径。民族特色是文化
最大的特色,文化的特色就是文化的优势。任何一种文化创新,如果不能溶入本民族文化之
中,取得本民族的广泛认同,都不能成为该民族最广泛的先进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崇
尚的社会共同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融合等,为医治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
义等西方现代文化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处方。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特色,延续
民族文化传统,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当然,对于民族
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批判地继承,保持民族特色是保持优秀的民族性。对于落后的、甚至是
反现代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科学地去伪存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重新打开历史
视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
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根本保证。当前,最重要的是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大中央关于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
的地位和作用、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目的的认识,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改
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把新的文化发展观贯穿到文化创新的全过程,坚决冲破一切妨碍
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传承文明阐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我国为什么文化
创新和怎样文化创新的道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创新理论体系。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切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做到了跨越时代,成为每个阶段文化工作者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成为文化创新的目标,成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要求,加强文化创新基础的建设。马克思主义
的时代特色,在于实现文化创新精神,在于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在于准确反映文化创新内涵
和实践要求,在于用先进的理论品格推动文化创新进步,在于用杰出的思想产生先进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灿烂的精神家园和最阳光的思想家园,她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促进着科
学发展;她凝聚着党的力量,谱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她集合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精华,构建着伟大而壮丽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首要的
和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具体解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推进文化创新
的根本出发点,以文化创新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