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历年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检验和修正,
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截至2007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55.01%,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随
着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吸纳劳动力水平下降,劳动力就地转移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量
沉积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村城
市化,成为我国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
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多,在国外较盛行的理论有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国内研究者也从多个角
度对农村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如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的限制、城
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量度以及城市化的个案等。本文侧重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农村城市
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型的实证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2005年我国GDP增速达9.9%,人均GDP达1700美元,
城市化水平为43%,而工业化水平为53%,仍然滞后l0个百分点 。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
城市化也呈现出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 765万到1978年的17 245
万,再到2000年的45594万人;城镇数量亦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城市数
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数量由2 173个增加到20 000个;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
l7.92%增至2000年的36.09%,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尽管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一定的
发展,但仍然是一种低度的城市化。因此,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
相应的措施,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反映,
用Y表示。对于解释变量,首先引入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城
市化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可以用很少的农民养活大部分人口,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时,城市化水平才能得到显著地提高,这个变量用X1表示;城乡收
入差距说明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化水平,本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量,用X2
表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反映国家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宏观支持,用X3表示;农村中
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体现了教育的促进作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
劳动者的综合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与合理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
进程,因此,也将其作为解释变量,用X4表示。根据选定的影响因素,建立函数关系式:
Y = f(X1,X2,X3,X4)
(二)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了1989-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以及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
值,见表1: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GDPx1(%) 地级及以上城市数x2(个) 城乡收入差距x3(元) 初中以上水平劳动比率
x4(%)
城市化水平
y(%)
1990 26.9 65 823.9 40.41
26.41
1991 24.3 71 992 43.55
26.94
1992 21.5 74 1242.6 44.75
27.46
1993 19.5 78 1655.8 46.5
27.99
1994 19.6 79 2275.2 48.13
28.51
1995 19.8 83 2705.3 49.92
29.04
1996 19.5 89 2912.8 53.25
30.48
1997 18.1 95 3070.2 54.78
31.91
1998 17.3 100 3263.1 55.97
33.35
1999 16.2 107 3643.7 57.4
34.78
2000 14.8 115 4026.6 59.59
36.22
2001 14.1 123 4493.2 61.26
37.66
2002 13.5 133 5227.2 61.79
39.09
2003 12.6 139 5850 62.67
40.53
2004 13.1 140 6485.2 63.33
41.76
2005 12.6 146 7238.1 64.11
42.99
2006 11.7 157 8172.5 65.02
43.9
2007 11.3 164 9645.4 65.89
44.94
2008 10,7 178 9987.6 66.45
45.12
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三)确立计量经济模型
计算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从表2的结果看出,城市化水平与
本文中所选取的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非常高,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选取这些因
素建立计量模型来解释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表2 城市化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x1(%) 城乡收入差距x2(元)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x3(亿元) 农村中初中及以上
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x4(%)
与城市化
水平y(%)
-0.940680 0.972412 0.980433 0.963720
根据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出Y^=11.59382-0.024335X1-0.000436X20.005757X3+0.326023X4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06/10 Time: 12:18
Sample: 199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59382 8.719212 1.329687 0.2065
X1 -0.024335 0.182250 -0.133526 0.8958
X2 -0.000436 0.000462 -0.944186 0.3623
X3 0.005757 0.001331 4.324095 0.0008
X4 0.326023 0.108613 3.001682 0.0102
R-squared 0.990435 Mean dependent var 34.66444
Adjusted R-squared 0.987492 S.D. dependent var 6.400974
S.E. of regression 0.71588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399531
Sum squared resid 6.662337 Schwarz criterion 2.646857
Log likelihood -16.59578 F-statistic 336.5300
Durbin-Watson stat 1.12688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四)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揭示了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各变量的
统计学意义均显著。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X1,城乡收入差距X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
支出X3、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X4的系数分别是-0.024335,-0.000436,
0.005757和0.326023意味着当各要素的投入增加1%时,分别给城市化水平带来-0.024335,
-0.000436,0.005757和0.326023的影响。其中,城市化水平对于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
平劳动力比率这一要素的变化最为敏感,表明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民改善生产手段及生活
条件,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对城市化水平也
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将改善许多地方财政没有能力改善的基础设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