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国民时事热点评论1

2017年国民时事热点评论1

2017年国民时事热点评论1、文艺创新要把握时代最近,某卫视在一档喜剧节目中播放了两则小品,一个讲述为梦想和爱情奋斗的“北漂”故事,一个聚焦农村小伙与“传销组织”斗争的趣闻。

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群众语言,令人捧腹,也让人感慨:这样关注小人物、表现真感情的作品,其实可以再多些。

我们常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但要想实现“成风化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必须能够抵达人的心灵。

观众通过文艺作品,看到身边上演的故事,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才更容易实现作品与人的同频共振。

然而,一些文艺创作者总是在故纸堆里找故事,关起门来找灵感,创作出来的东西或是“新瓶装旧酒”,或是脱离实际“假大空”,这样的作品,让人卒读尚且不易,又何谈触动人心?文艺要走近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达去打造好作品。

能否植根生活、反映人们内心的关切,检验着文艺作品的含金量。

“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今天的社会生态是文艺创作的时代背景,文艺创作关注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生活,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素材,才能成为时代的回响。

回想最近一两年受到关注、热议的几部影视作品,大都是表现普通人情感、聚焦现实问题、直击社会痛点。

《欢乐颂》中的“海漂”生活,《小别离》中的教育焦虑,《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官场生态,都或多或少能够触动观众心里的关切。

植根生活,抒写生活,把现实投射到作品中去,就能让作品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文艺要抵达观众,还需创新表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当下的网络社会特质明显,节奏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是“两副面孔”。

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着海量的信息,接受着各种优质文化的浸润,气质形象、审美趣味也都发生着改变。

如果文艺作品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恐怕难以充分引起互联网一代观众的共鸣。

以小品艺术为例,如果还是充斥着无厘头,简单堆砌着各种段子,寄希望于以夸张的动作表情来制造“笑果”,可能还是难以走出“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有演员笑,没有观众笑”的尴尬。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

文艺创新需要观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脉动。

打造精品力作,只有想象没有行动不行,只有决心没有苦功也不行。

艺术创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打磨作品、深耕细作,才能为我们的文艺舞台增加更多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

2017年国民时事热点评论2、《我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为何被刷屏作者:彭健这些天,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的作者名叫范雨素,44岁,生于湖北襄阳农村,做过代课老师、餐厅服务员、育儿嫂等等,生活充满坎坷,但心中的文学之光始终未曾熄灭。

她利用空闲时间写下了十多万字的作品,眼下人们读到的,就是她文字中的一部分。

许多人说读完了《我是范雨素》有想哭的感觉,还有人则认为范雨素有望成为继余秀华之后的又一位文坛新星。

而在我看来,单就文本而言,《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的文字水平和文学价值未必有传说中那么高,即便与余秀华相比也相去甚远,过度拔高其文学价值并不合适。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我是范雨素》的喜爱,这篇草根文章突然爆红,原因或许并不只是与文字有关。

思想和文字,向来被认为是由知识和精英阶层引领,人们早已对“马云语录”和“逻辑思维”之类耳熟能详,一个农村妇女的突然闯入,多少令人觉得有些新奇,就像当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对一根根小神经的疯狂撩拨一样。

身份差异和文字风格迥异形成的冲撞,为习惯了大餐的人们端上了一碟清爽可口的小葱拌豆腐,人们不吝对后者的赞美,也不乏用“小菜”怼“大餐”的醉翁之意,以表达对真实质朴的向往与渴求。

《我是范雨素》用亲历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底层现实图景。

这样的图景难得一见,或者说,再高超的作家也不比“身在此山中”的人更具说服力。

但底层面貌的真实呈现并不容易,文化素养、工作强度以及发生通道等等都是巨大的障碍,范雨素的“杀出”,很大程度上是多重偶然因素碰撞出的结果,而一旦现身,其关注度也是惊人的。

它让人们得以窥见一个极为庞大却很少走到聚光灯下的人群的血肉和心跳,它让许多人惊觉,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舆论场之外,原来还有那么多并不被关注的真实存在。

真实的稀缺,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折射。

比如《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很大程度上就是大量平时难得一见的细节突破尺度地呈现了,而《我是范雨素》同样因为真实而动人,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特别的方式。

尽管触及了生活诸多现实的面向,但读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怨气和纠结,作者只是平静地述说着自己的生活,而偏偏是这样的平静格外打动人心,无声之处,反倒有惊雷之声。

或许大家跟我一样被《我是范雨素》结尾的文字打动:“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

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

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不论何时,心中总是被爱与善萦绕,这是文学和人性本身赋予范雨素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是支撑人类文明的能量之源。

但无论如何,这种力量不是要教会我们该如何逆来顺受,如何自我调试,如何严格自律去与种种不幸、不公和遭遇和谐共处,而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还有那么一些人,需要更多的光亮来温暖他们的心灵和生活。

人民日报评论:《我是范雨素》用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

谁是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

近日,她的一篇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

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

其实,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样以文学为栖身之所: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纪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

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难有容身之地。

生活愈发同质同构,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

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

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就是八音部合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鲜少能见。

举目尽是水泥钢铁的丛林,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隔成小间的办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线,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然而,这些“民间语文”的创造者,却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

写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一个育儿嫂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

她提供的与其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

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在更大层面上,这些心怀文学的人们,也让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

总有人惊呼奇点将至,比如,人工智能给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在围棋这样充满精神性的游戏中,人类最杰出的头脑也可能败下阵来。

然而,海滩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当我们歌而叹、咏而思之时,未尝不是在以独一无二的诉说,定义着自己也定义着整体意义上的人类。

我们的身体、行为,社会的伦理、精神,都可能因为科技而改变,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却难以替代,这种丰富的异质性,可谓不易的人文之基。

人的存在仍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

所谓文学,说得玄一点,就是有限向着无限的眺望,就是短暂在聆听永恒。

这样的眺望与聆听,构成了对意义的追求,也构成意义本身。

科技与商业,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文学和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

保留对于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转译的可能。

是的,因为好看,《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

从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2017年国民时事热点评论3、小学教育重家长学历为哪般时事新闻:据媒体报道,近期,上海市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招生让家长做“问卷调查”,甚至调查爷爷奶奶职务、毕业院校等信息?此事引发关注后,问卷被取消。

上海市教委在全市教育系统对两校通报批评,要求两校公开致歉,核减两校明年招生计划。

时事评论:类似“考察”家长的做法并不鲜见。

现实中,甚至有学校第二轮面试要看家长身材,肥胖家长的孩子不予录取,因为肥胖是“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表现。

今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一私立小学招生也要求“学生家长学历本科以上”,尽管当地教育部门迅速叫停了这一宣传行为,但由此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学校如此执着地调查学生家长的个人信息,甚至将调查范围延伸到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

此前也曾有学校开学后发放登记表,要求学生提交家长职业、职务等信息,但无论如何,这也是在学生入学之后的“摸底”,而上海和广州这些小学则在招生时公然根据学生家长的个人情况而为学生本人设置入学障碍。

受教育权是平等权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经由教育的渠道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进入到社会的正常流动中去。

这其中,教育权利平等是一个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的准则。

个人的资质、禀赋、兴趣或有差异,但教育中的“有教无类”“无差别化”却是一个普遍性原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在相当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的羁绊。

许多城市里的学校敞开了大门,而不再设置入学门槛。

上海市教委认为上述两校的行为,有违义务教育法和上海市招生政策中强调的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中小学生教育权益的基本原则。

应该说,这样对问题定性,直指“考察家长”行为的本质就是在扭曲教育公平。

这样的招生非但不是在消除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而恰恰是在人为制造差异。

强调家长“素质”的做法,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名义。

比如,一般人都认为,无论是从宏观的教育理念看,还是从具体的课业辅导出发,低学历的家长往往很难比得上高学历的家长,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和学校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