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 • 目的要求 • 掌握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治疗大法用药宜忌; • 掌握月经病定义与病因病机、 • 了解月经病范围。 • 目录 •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 •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 • 痛经 •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经期延长 • 经间期出血 • 经行诸病(11 种) • 经断诸病(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 •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 • 月经病 • 定义: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 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 发生机理---冲任气血失调 • 外感邪气 • 内伤七情 • 房劳多产 • 饮食不节 • 劳倦过度 • 体质因素 • 脏腑功能失调 • 气血不和 • 辨证要点1、月经的期、量、色、质 • 2、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 • 3、全身证候 • 治疗原则:治本以调经 • 治本: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 调经:通过治疗使月经恢复正常。 • 辨证调经注意 • 首辨他病与经病的不同项次辨标本缓急 • 再辨月经周期和阶段的不同 • 经期血室大开,慎用大寒大热之剂 • 经前宜疏导, • 经后宜调补 • 月经病的诊断 • 多以主证为依据,多以主要症状命名 • 注意: • 应连续出现2 次以上。 • 虽然只是第一次,但症状严重者也可诊断。 • 经色紫黑有寒热之分 • 经色紫黑而暗、腥臭,伴有小腹冷痛, • 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者为寒; • 经色紫黑而明、臭秽,伴有小腹灼痛, • 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属热 • 血量多少皆有虚实, • 若血量多,腹无胀无痛而不拒按者,为虚; • 若血量少,腹无胀无痛而喜按者,为虚; • 若血量多,腹痛拒按者,属实。 • 又如血量涩少,小腹疼痛,手不可近,属实。 • 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 1、经前经后用药有别 • 经前勿滥补――宜疏肝理气,调血活血 • 经后勿滥攻――宜补肾健脾,调养气血 • 经时兼治标――缓解临床症状 • 平时重治本――调整脏腑经络气血 • 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 • 青春期重肾,生育期重肝,绝经期重脾。 • 3、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 虚证:补肾扶脾养血 • 实证:疏肝理气活血 • 月经病小结 • 月经周期改变: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闭经) • 月经经期改变:经期延长 • 月经量改变:月经过多;过少(经间期出血) • 周期、经期、经量均改变:崩漏 • 伴随月经周期明显不适症状的病:痛经,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等11 个病 • 伴随绝经前后出现的病:绝经前后诸症,经断复来,骨质疏松 • 第一节月经先期 • 目的要求 •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 • (含证、治、方、药,下同); • 熟悉其病因病机; • 了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一节月经先期(经期超前、经早) • 定义: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2 个周期以上。 •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不健和盆腔炎症所致 的子宫出血。 •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 • 一、气虚 • 损伤脾气 • 肾气虚弱 • 冲任不固 • 经血失约 • 二、血热 • 虚热血热 • 阳盛血热 • 肝郁血热 • 热扰冲任 • 经血失制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⒈病史:既往月经正常,有情志内伤史或盆腔炎病史 • ⒉症状:月经周期提早7 天以上、2 周以内,经期正常,连续2 个周期以 上。可伴有月经量过多。 • ⒊检查:①妇科检查②卵巢功能BBT 子宫内膜活检 • 二、鉴别诊断 • 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月经先期经间期出血 出血时间非排卵期月经周期第12—出血量每次大致相同较月经量少,的现象
• 辨证论治 • 一、气虚型 • (一)脾气虚证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 加减: • 月经过多—去当归, • 酌加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止血固摄 • **心脾两虚 • 主症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 治法补益心脾,固冲调经 • 方药:归脾汤 • (二)肾气虚证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 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 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 • 二、血热型 • (一)阴虚血热证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提前,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 生地玄参地骨皮麦冬阿胶白芍 • (二)阳盛血热证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伴心烦, 大便燥结,小便短 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 丹皮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 加减:若兼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为失血伤气,血热兼气虚---酌加党 参、黄蔑以健脾益气。 • 月经过多—去茯苓,加地榆、茜草根---凉血止血 • 经行腹痛,经血挟瘀块—加益母草、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 (三)肝郁化热证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或伴经前乳房、胸 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 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 •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草 • [转归与预后] • 本病治疗得当,多易痊愈,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可发展为崩漏,使 病情反复难愈,故应积极治疗。 • [预防与调摄] • 1、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滋腻。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或生热灼 血。 •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 火,冲任蕴热,而引起月经先期。 • 3、适劳逸,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而引 起本病。 • 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避免生育(含人流)过多,过频,及经期,产褥期交 合,否则损伤冲任,耗损经血,导致月经疾患。
• 第二节月经后期 • 学习要求 • 掌握: 月经后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 熟悉: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 了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 总论 • 概念:月经周期错后7 天以上,甚至错后3~5 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连续2 个
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 •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 本病特点月经后期超过35 天以上,但在6 个月以内,关键是经期正常,如伴经量 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 一、病因病机 • 肾虚 • 血虚 • 血虚寒 • 血实寒 • 气滞 • 冲任不足 • 气血运行迟滞 • 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 ㈠、诊断 • ⒈病史:先天不足,初潮来迟,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 ⒉症状: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延后3~5 个月一行,但经期基本正常者; • ⒊检查: • ①、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 ②、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 • ③、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 • ㈡、鉴别诊断 • ⒈与早孕的鉴别 • ①、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不来 • ②、早孕反应 • ③、妇检子宫体增大、变软,宫颈着色 • ④、妊娠试验阳性反应 • ⑤、B 超盆腔扫描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 2.与妊娠期出血病证的鉴别 • 三、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月经错后,经期基本正常 • 治疗:虚证:治以补肾养血,或温经养血; • 实证:治以理气行滞; • 虚实夹杂者,分别主次而兼治之。 • 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不宜过用辛燥及破血之品, • 以免劫阴伤津或损伤气血 • ㈠、肾虚型 • 主要证侯: • 月经周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 色晦暗,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 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杜仲怀牛膝甘草 • 加减:若肾气不足,日久伤阳,症见腰膝酸冷者,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仙灵 脾、杜仲---温肾阳,强腰膝。 • 带下量多清稀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温肾固涩止带。 • ㈡、血虚型 • 主要证候: • 月经周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 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红,苔薄,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