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黄海林,成刚*,谭学书
HUANG Hai lin,CHENG Gang,TAN Xue shu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绵阳621000)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Mianyang Sichuan 621000,China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
方法:对 4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非手术治疗20例。
手术治疗30例次,其中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5例,钻孔外引流19例,骨窗开颅蛛网膜撕口4例,积液腔腹腔分流2例。
结论: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179(2009)01-0019-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Methods:Clinical data of 4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Non surgical treatments were given to 20 patients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cluding lumbar drainage,bur
hole external drainage and cranioectomy were selected accordingly to the other cases.Conclusion:A individualized strategy should be administrated to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Key words:subdural hygroma;treatment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TSH )发病率占颅脑外伤的0.5%~2%。
随着颅脑CT和MRI检查普及,临床诊断该病较易,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部分病例迁延不愈。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科共收治TSH 46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2~90岁,平均45.7岁。
首次发现积液时间为外伤后第1~180天,平均17天。
致伤原因有车祸伤36例,跌伤10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
1.2临床表现:
意识清醒无明显头痛、头昏11例,伴头痛、头昏者30例。
意识朦胧5例。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6例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15例行MRI成像。
双侧积液31例,均位于额颞部。
单侧额或颞部12例;其中合并纵裂积液6例。
单纯纵裂积液3例。
1.3治疗方法:
2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早期行高压氧、腰穿、应用扩血管药物,减用或停
用脱水药物等处理。
手术治疗30例次,其中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5例,钻孔外引流19例,骨窗开颅蛛网膜撕口4例,积液腔腹腔分流2例。
其中再次手术者4例。
2结果
随访3~12个月,35例患者颅内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7例无明显改变(其中3例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积液复发。
症状好转或消失41例,无效5例。
3讨论
TSH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①颅脑创伤过程中,脑表面的蛛网膜破裂形成单向活瓣,使脑脊液易进入硬膜下腔,但不能回流。
外侧裂区蛛网膜破裂者,大脑中动脉搏动可成为脑脊液经蛛网膜裂孔进入硬膜下腔的推动力;②颅脑创伤后破坏了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量渗出,形成积液聚集于硬膜下腔,其蛋白含量高,渗透压亦高,周围脑细胞水分和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多。
老年患者因脑萎缩的存在,使颅内游离间隙增大,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多,有利于本病的发生[1]。
一般将TSH分为急性与慢性2型。
急性型常发生在伤后72小时内,无包膜形成。
慢性型多在伤后数周形成,有包膜包裹[2]。
2003年,刘玉光在观察了192例TSH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的新分法[3]。
他把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减少,临床症状好转者分为消退型;CT动态观察4周内积液无增多或减少,相应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者分为稳定型;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增多,且脑受压或相应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者分为进展型;CT动态观察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分为演变型。
除了演变型头外伤至出现症状的间隔时间较长外,其余均在1周至3周之内。
主要鉴别诊断:①外部性脑积水。
多见于小儿,是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
[4]。
CT表现为额区,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前部半球间裂增宽,相邻脑沟增宽、加深,其他部位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
外部性脑积水脑组织变薄,密度低,脑沟普遍加深。
增强扫描见点状强化血管影与颅骨内板相邻,而硬膜下积液的血管影远离颅骨内板。
②外伤性脑萎缩。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增宽,不局限于额顶区,大脑半球间裂增宽范围亦为整个纵裂,多伴有脑室扩大[5]。
首选非手术治疗。
本组中大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多数患者的症状为脑挫伤、脑肿胀等原发脑损伤所致。
填塞效应消失后,加上脑萎缩、脑软化等因素常致硬膜下间隙增宽,此时脑压不高,手术引流难以奏效,术后积液易复发,或导致原有的症状加重。
此类积液最好不要急于手术[6]。
临床上单孔钻颅引流也可取得良好疗效[7]。
是否手术应从临床症状,腰穿测压是否增高,CT或MRI显示是否有占位效应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应仅以蛛网膜下腔是否增宽作为诊断和手术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值得注意。
手术方式有: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钻孔引流术,积液区蛛网膜造瘘术,积液腹腔分流术,开颅积液囊剥离术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4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军医出版社,1999.
[2]刘玉光,朱树干,江玉泉,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60362.
[3]刘玉光,贾涛,刘猛,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与临床特点[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63765.
[4]Nishimura K, Mori K, Sakamoto T,et al.Management of subarachnoid fluid collection in infants based on a long term follow up study[J].Acta Neurochir(Wien),1996,138(2):179184.
[5]Wen ZQ.The CT diagnosis ang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terior hydrocephalus[J].Chin J CT MRI,2004,2(2):1719.
[6]Marquardt G, Weidauer S, Lanfermann H,et al.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manifesting as bilateral subdural effusion [J].Acta Neurol Scand,2004,109(6):425428.
[7]Cao W,Chen FH,Wang JY,et al.The treatment of chronical subdural hematoma by improved mono hole craniotomy[J].Chin J Modern Med,2003,13(1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