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冬季来临,空气比较干燥,静电积聚严重,不易导出,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特搜集11起因塑料导管倒液和静电引起的事故,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防微杜渐。
一、塑料导管静电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12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
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
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
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臵,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
具体分析如下:(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
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二、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7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W-100-1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1名职工死亡,1名职工重伤。
调查发现,此物料经过23小时不停地机械搅拌,又经过塑料导管直接送入离心机,离心机转鼓内垫有非导电体的化纤过滤布袋。
因此,可以判断,经长时间搅拌,含有甲苯溶剂的物料产生静电积聚,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静电荷得到加强。
当物料进入离心机时,带有很高的电位,但如果没有电火花是不能引爆的。
低电位点是转鼓上部暴露的螺丝,当物料冲击到离心机的转鼓时,高压电位与螺丝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电位差而引发放电,产生了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混合性爆炸气体。
具体分析如下:(1)物料在反应釜中经长达20多小时机械搅拌,积聚了静电荷。
由于该釜是搪瓷反应釜,所积聚的静电不能通过反应釜接地线入地,物料中含有高位静电。
(2)反应釜与离心机进料口采用塑料管道连接,由于塑料管为绝缘体,当反应釜内的物料快速流经连接管时,原料液中积聚的静电不但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反而因为快速流动得到增强。
(3)该离心机脱液和甩干物料为甲类易燃液体甲苯溶剂,甲苯的闪点为4℃,(易燃液体的燃点高于闪点1-5℃),易挥发,具有快速流动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的特性。
从反应釜中放出的物料的温度是10℃左右,具备了闪燃和可燃条件。
(4)离心机中的空气和甲苯蒸气迅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甲苯的爆炸极限为1.2%~7%(V)。
(5)离心机中过滤袋材质为丙纶纤维,是非导电体,不能将物料中的静电传导到离心机金属转毂后及时入地;加之,过滤布袋未能遮盖住转毂罩壳顶部的螺栓,带有高压静电的物料与紧固螺栓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放电条件具备了,并产生电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爆炸性混合气体。
由上述两起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静电引起的事故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大量电荷的积聚,这常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产生;二是有零电位点,这些地方易被忽视;三是周围有可燃性气体,很多化工原料的蒸气可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气。
在生产中注意防止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另外,可以请专业人员对地面进行防静电、不发火处理,以降低静电可能引发灾害的可能性。
三、仪器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静电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
由于防静电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出台,操作人员当时认为并未违章反操作规定,往往查不出事故的原因,以致使人们对静电事故有一种神秘感。
许多国家在石油防静电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石油静电事故并未能完全杜绝。
我国石油工业近年来发展得较快,伴随而来的静电事故也屡屡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往往在油品储存和装卸两个环节,即在罐区和装卸车台中发生,从而引发油罐爆炸事故。
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石油静电知识的基本了解,以致对操作和管理不够科学,直接危及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
静电事故原因虽不复杂,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在管理上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在轻油罐顶采样时发生了一起轻微闪爆着火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设备损坏。
下面以此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避免此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1 事故经过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携带1个样品瓶、1个铜质采样壶、1个采样筐(铁丝筐),在一化工轻油罐和罐顶进行采样作业。
8时30分左右,当采集完罐下部和上部样品,将第二壶样品向样品瓶中倒完油时,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碰到了样品瓶,样品瓶内少量油品洒落到罐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几乎同时,洒出的敞口及采样绳上吸附的油品发生着火,采样人员立即将罐顶采样口盖盖上,把已着火的采样壶和采样绳移至失梯口处,在罐顶呼喊罐下不远处供应部的人员报警,采样绳及油口燃尽后熄灭。
尽管这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坏,但是说明了在采样作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事故隐患。
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今后就会发生更大的事故。
2 闪爆着火原因分析闪爆着火事故发生后,经现场勘查,并向事故发生时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认为静电是引起这次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2.1 静电的积聚本次事故,静电积聚来源于以下三个过程:(1)采样人员没有控制提拉采样绳速度的意识,在采样作业时猛拉快提,使采样壶在与油品及空气频繁地快速摩擦中产生静电。
(2)采样作业过程中,采样人员所戴橡胶手套与采样绳之间亦频繁摩擦产生静电,当采样壶时,橡胶手套上的静电传导至采样壶,并在壶的边沿部位积聚。
(3)罐中油品表面积聚了一定数量的静电荷,在采样壶与其接触时传导至采样壶。
2.2 静电的接地在采样作业过程中,静电的泄漏与消除主要是通过静电接地来完成的,即将设备(采样壶和油罐)通过金属导体和接地体与大地连通并形成等电位,并有符合规范要的电阻值,将设备上的静电荷迅速导入大地。
根据《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及《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95)的有关规定,油罐的设计时,不只是考虑防静电,其更主要的是考虑油罐的防雷电灾害。
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和电气设备接地可以共用同一接地装臵。
规范规定的防畦电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而规定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Ω。
由于防雷电接地要求比防静电要求高,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企业对所有设备(包括所有油罐)的接地电阻进行防雷防静电测试,共用同一接地装臵以满足防雷为主。
事发油罐有接地专用的断接卡4个,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数据均小于1Ω,在10-1数量级上,说明该油罐接地装臵良好。
根据调查,此罐封罐时间为前一天的23时,至事发当日8时30分,有将近9.5h的静臵时间。
该罐为内浮顶罐,设有检尽井,当时满罐操作,浮顶充分接触油面,所以,油品表面积聚静电荷能够充分地被导走。
说明罐中油品表面即使积聚了的静电荷,也不是静电积聚的主要来源。
经现场考察,有以下2点,造成采样壶的前2个积累过程中静电难以消防。
具体情况是:(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没有供采样绳、检尽等工具接地用的接地端子,采样人员在采样作业时,采样壶、采样绳未采取任何接地措施,导致采样壶、采样绳上的静电无法及时导走。
(2)采样壶为铜质材料,采样绳名为防静电绳,实为非金属的防静电绳,而非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铜质采样壶材质不同,导电性极差。
两者的结合部是采样绳简单地在采样壶的提手上打了一个普通的结扣。
即使采样绳可接地,采样壶上的静电荷通过采样绳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及时消防。
2.3 静电放电当采样人员采完第二壶油样品,起身准备去采第三壶油样品时,由于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碰到了样品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松开了手中的采样壶,采样壶与罐顶平台发生接触。
由于采样壶积累了大量的静电荷,与接地的罐体相比,存在着较高的电位。
在接触的瞬间,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样品瓶洒落的油样和采样绳。
2.4 人体静电静电的积累多种多样,本次事故,虽不是人体静电引起的。
但罐顶采样,人体静电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危险源。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人体一般对地电容C=200pF,人体电位为U=2000V,则人体所带静电的能量(E=1/2CU2=0.4mJ)比石油蒸气混合物的引火极限0.2mJ高出了1倍。
像这样带电的人,当触及接地导体或电容较大的导体时,就可把所带电能以放电火花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种放电火花对于易燃物质的安全操作是一个威胁。
3 石化企业罐区类似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对策发生闪爆着火,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的氧气、静电产生的放电火花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火灾和爆炸理论,必须满足3个条件:一是可燃气体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二是要有点火源,三是点火源产生的能量足以引燃爆炸性混合气体。
在油罐采样作业过程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以上分析,从破坏火灾爆炸的条件着手,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应各设一组接地端板,以便采样绳索、检尺等工具接地用,操作前根据风向决定接地点。
(2)采样绳索采用导电性优良的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金属采样器材质保持一致,并进行可*连接。
(3)人体静电的消除。
采样人员按规定着装。
正确使用各种静电防护用品(如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等),上罐采样作业前,应徒手触摸油罐梯子、鞋靴、帽子,不梳头等。
(4)强化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防止静电危害的安全教育活动,使职工能够掌握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认识到静电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5)制定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认真进行危害识别,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加强现场监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近年来,静电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静电火灾爆炸事故隐蔽性较强,一旦发生事故,将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
完善有关防静电接地的硬件设施(地面做防静电处理),建立有关防静电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和安全考核,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对于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一起由静电起火事故引发的思考2000年10月31日14:45分,河南某石化厂机修车间一名女职工提着一只带塑料柄挂钩的方形铁桶,到炼油三厂II催化粗汽油阀取样口下,打算放一些汽油作为酸性大泵维修过程中清洗工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