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羊病分析和治疗大全概述:一、羔羊痢疾羔羊梭菌性痢疾简称羔羊痢疾,主要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是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
预防方法:在该病易发地区,每年对羔羊用“羊快疫、肠毒血、猝狙、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预防接种,剂量和用法按说明书使用,免疫期一般为9个月。
母羊分娩前30天和20天分别皮下注射羔羊痢疾甲醛灭活菌苗2毫升和3毫升,羔羊可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治疗方法:内服土霉素0.2~0.3克或土霉素、蛋白酶各0.2~0.3克,水调灌服,每天2次,连服2~3天;也可将敌菌净与磺胺按1∶5的比例混合后灌服病羔,每公斤体重用药30毫克。
二、羔羊肺炎由肺炎球菌和羊霉形体引起。
此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昼夜温差大的季节,并多见于瘦弱母羊产下的羔羊。
由温带转入寒带饲养的羊所产羔羊发病率高。
预防方法:在发病严重地区,给母羊和2月龄以上的幼龄羊注射羊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2~3毫升。
治疗方法:⑴胸腔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各10万~20万单位,在倒数第6~8肋间,背部向下4~5厘米处进针深1~2厘米,每天2次,连用3~4天。
⑵肌肉注射磺胺嘧啶,每天2次,每次2~3毫升,连用3~4天。
⑶枝原净、泰乐霉素口服或注射,每公斤体重用药45毫克,每天1次,连用6天。
三、羔羊腹泻多种病原微生物都能引起羔羊腹泻,其中主要是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杆菌、轮状病毒、牛腹泻病毒等。
该病一般发生于7日龄内羔羊,以2~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防治方法: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⑴口服土霉素、链霉素各0.125~0.25克,也可再加乳酶生1片,每天2次。
⑵肌肉注射痢菌净,每次1~2毫升,2次即可。
⑶口服杨树花煎剂、增效泻痢宁、维迪康,对病毒引起的腹泻疗效较高。
四、眼病该病多发生在温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传染很快,多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率可达90%~100%,但病死率很低。
病羊流泪,羞明,疼痛,结膜充血,浮肿,角膜混浊,严重的角膜呈云雾状,最后视力可能完全丧失。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掉膘。
防治方法:⑴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0.5%~1%的明矾溶液进行冲洗。
⑵用氯霉素、氟哌酸或红霉素、金霉素眼药膏(水)点眼治疗。
⑶用皮脂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0.1%~0.2%氢化可的松)配合抗生素、麻醉药进行结膜下注射治疗。
五、羊流感波尔山羊耐高温不耐低温,酷暑中即便暴晒也很少中暑。
但一入秋,羊只早晨大多不太愿意出圈,易患感冒,流鼻涕。
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急促(每分钟120次左右),肺部无明显锣音,体温达40.5℃左右。
一般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
病因:引进的波尔山羊尚未完全适应我省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易导致波尔山羊发生“流感”。
治疗方法:每天上午用复方氨基比林20毫升,下午用安乃近20毫升肌肉注射,连用2天,另加地塞米松10毫升注射。
经过治疗,第3天可痊愈。
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每天每100公斤体重用长效青霉素10毫升、卡那霉素250万单位分别作肌肉注射,每天2次。
六、寄生虫病羔羊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有疥癣、虱蝇;体内寄生虫病主要有线虫病、绦虫病等。
防治寄生虫病的基本原则:外界环境杀虫,消灭外界寄生虫环境中病原,防止感染羊群;消灭传播者蜱和其他中间宿主,切断寄生虫传播途径;对病羊及时治疗,消灭体内外病原,做好隔离工作,防止感染周围健康羊;对健康羊进行化学药品预防。
根据寄生虫普遍存在的特点,每年定期驱虫。
一般每年4~5月份及10~11月份各驱虫1次,当年羔羊应在7~8月份驱虫1次。
还可用辛硫磷(浓度为0.25%~0.5%)、林丹乳油(浓度为0.025%)、单甲脒杀虫脒(药液与水按1∶500配制)、倍特(即5%溴氰菊酯水剂,50×10-6~80×10-6浓度)等药浴。
常见寄生虫病波尔山羊是草食动物,在日常饲养管理上如不注意,往往会因寄生虫的感染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患病羊轻者消瘦,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重者死亡。
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在于平时加强羊群饲养管理,注意羊舍卫生,饲草干净,饮水清洁;增强羊群体质,提高抵抗力;治疗病羊,消灭体内外病原;粪便处理,环境杀虫,消灭外环境病原体;对羊群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特点,一般每年4月份~5月份及10月份~11月份各驱虫一次。
药物驱虫一周后,宜再驱一次,以便使体内幼虫得以驱除。
驱虫后要注意羊粪的收集,并集中堆积发酵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引起重复感染。
现将波尔山羊易患的各种内外寄生虫病及其具体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所致。
该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遍布各地。
主要危害羊、牛,人也可感染。
贫血、感染山羊呈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治疗片形吸虫病的药物较多,可选用①硝氯酚,每千克体重4毫克~5毫克,一次日服,对童虫无效。
②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80毫克一100毫克,一次日服,对成虫有效。
③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15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疗效。
④三氯苯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
⑥溴酚磷(蛭得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一次日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
⑥双乙酰胺苯氧醚(可利苄),每千克体重100毫克,一次口服,主要对童虫有效。
2.前后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由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羊等反当兽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引起的,一般成虫的危害不甚严重,但若大量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寄生在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时,可引起严重的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甚至发生大批死亡。
青壮龄羊最易感染,发病重,死亡多。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南方比北方多见,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甚高。
[防治]参照片形吸虫病。
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75毫克~80毫克,一次口服,对童虫疗效很好。
3.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牛、羊等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俗称血吸虫病。
主要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及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各省区。
本病长期危害着疫区人、畜,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防治]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有:①毗喹酮,每千克体重40毫克,一次日服,疗效显著。
②硝硫氰胺,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日服,疗效确实。
[预防]①查病治病。
②捕杀作为保虫宿主的野生哺乳动物(如鼠类),以绝后患。
②查螺灭螺。
③粪便管理,采取无害化处理。
⑤安全用水。
⑥安全放牧和安全防护。
4.莫尼斯绦虫病莫尼斯绦虫病是由扩展莫尼斯绦虫和贝氏莫尼斯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特别对羔羊危害严重,不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全世界分布,我国分布也很广,广大牧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少羔羊死于本病,农区有局部流行。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①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75毫克~80毫克,一次口服。
②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80毫克~100毫克,一次口服。
③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0毫克~15毫克,一次日服。
5.脑多头蚴病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的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羊等的脑或脊髓内引起的疾病。
它是危害羔羊的一种重寄生虫病。
世界性分布,我国各省、市、区均有报道,但多呈地方性流行,并可引起动物死亡。
[防治]施行手术摘除,但脑后部及深部寄生者则较困难。
近年来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6.血矛线虫病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兽的真胃、小肠内引起的,病原体致病力强,也常和其它毛圆科线虫混合感染。
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
羊群感染率可达70%~80%以上,绘畜牧业经济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
[防治]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两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10毫克;左咪唑每千克体重6毫克~8毫克;噻苯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70毫克,一次口服;依维菌索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
7.食道口线虫病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多种食道口线虫的成虫和幼虫寄生于肠腔与肠壁所引起的。
有些幼虫可在肠壁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虫病。
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存在。
引起羊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结节病变常影响肠衣加工而废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诊断与防治]参照血矛线虫病。
七、常见传染病1.羊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症状]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
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
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
公羊表现荤丸炎,辜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
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防治]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
①定期检疫。
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
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②免疫接种。
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
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
疫苗注射,每只羊25亿菌,肌肉注射。
2.羊炭疽炭疽是一种人和多种家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
[症状与病变]多为最急性,体温42℃以上,突然发病,患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结膜发绍,全身战栗,磨牙,口、鼻流出白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粘膜发组,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死亡。
剖检外观可见尸体迅速腐败,极度膨胀,天然孔流血,血液呈暗红色煤焦油样,凝固不良,可视粘膜发组或有筋状出血,尸僵不全。
对死于炭疽的羊严禁解剖。
[治疗]必须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治疗。
①血清疗法。
患病后立Bp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50毫升一120毫升,12小时后如体温不下降,再注射一次。
②药物治疗。
青霉索肌肉注射,大羊160万单位一240万单位,小羊80万单位一160万单位,每6小时一次。
③10%磺胺嚼睫钠注射,第一次30毫升一40毫升,每隔8小时注射20毫升一30毫升。
④也可酌情选用土霉索、四环索、链霉索等。
3.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羊、牛、猪等偶蹄动物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在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等处皮肤上发生水疱和烂斑。
[症状与病变]病羊口腔粘膜上可见水疱、烂斑和弥漫性炎症变化,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不爱吃食或完全废绝,在放牧中可见病羊瘸腿掉群或卧地不起。
个别情况下发生死亡。
羔羊多为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