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原文送猪赎冤御史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人喂养了一头猪,见到邻居老翁就怒睁双目,狂吼凶奔要咬他,见到别人却不是这样。
老翁起初很恼火,想买此猪吃它的肉;不久若有所悟,说:"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夙冤吧!世上没有解不开的冤仇。
"于是用优厚价格将猪赎买出来,送往佛寺作为"长生猪"喂养。
后来这头猪再见到老翁,抿着耳朵前来接近,不再有以往那种凶态。
我曾见过孙重画的应真道士伏虎的图像,上面有巴西人李衍的题诗:"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
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
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
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可以作为这件事情的注解。
"狐仙"的畏惧沧州孝廉刘士玉有一书房,被"狐仙"占居。
"狐仙"在青天白日和人对话,投掷砖瓦石块打人,但人们却看不见"狐仙"。
当时,平原人董思任正做知州。
董思任是个清官,闻听此事,亲自前往刘士玉书房驱狐。
他正在高谈阔论人妖异路的大道理,忽然房檐有高声说道:"你为官很爱民,也不贪财,因此我不敢打扰你;然而你爱民是企图博取好名声,不贪财是害怕酿成后患,所以我也不怕你。
你还是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多嘴多舌自找麻烦。
"董思任狼狈而归,好几天闷闷不乐。
刘士玉有一位仆妇,人很粗俗蠢笨,却不怕"狐仙","狐仙"也不打扰她。
有人在对话时向"狐仙"提问这件事情的原因,"狐仙"说:"她虽然是下等仆役,却是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她还要收敛躲避,何况是我辈呢!"刘士玉便让仆妇居住书房。
"狐仙"当天就迁居走了。
人更可怕朱青雷说:有个逃避仇家的人,窜匿在深山里。
夜晚,月明风清,他见一个鬼徘徊在白杨树下,吓得伏在地上不敢起来。
鬼忽然发现了他,问道:"你怎么不出来呢?"他颤抖着回答:"我害怕你。
"鬼说:"最可怕的就是人了,没有任何东西比人更可怕,鬼有什么可怕的呢"让你颠沛流离逃窜到此地的,是人呢还是鬼呢?"鬼说完这话,一笑就不见了。
我认为这是朱青雷有所激愤而编造的寓言。
天佑孝妇乾隆庚子年,京都杨梅竹斜街发生火灾,烈焰熊熊,焚烧了近百楹房屋。
灰烬之中,有间破屋,岿然独存,一点也没遭破坏,四面被焚的残墙齐整,如同给火画了一道界线,将破屋保护起来。
房内有一位寡媳,守护着生病的婆母没有离去。
这就是所谓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啊!正气驱邪董文恪公及第以前,在一所空宅中起馆教书。
有人说空宅中常见鬼物,董公不信,夜间点灯专等鬼物。
三更以后,院中阴风飒飒,门户自开,一群似人非人的鬼物杂沓地拥进室内。
他们一见董公,大惊失色地说:"这屋有鬼!"又都狼狈不堪地逃了出去。
董公持杖追赶,鬼物们又你呼我叫地说:"鬼追来了,快跑!"争先恐后地翻墙逃走了。
董公经常谈到这件往事,自我笑着说:"不知为什么他们反而呼我是鬼。
"故城人贾汉恒当时跟从董公读经,向董公举出了一段<<太平广记>>的故事,说:"夜叉想吃哥舒翰爱妾的尸体,哥舒翰正在尸侧睡眠,听见夜叉们互相商量说:‘贵人在此,怎么办呢?\'哥舒翰寻思既然他们呼我是贵人,出击他们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奋起出击,夜叉纷纷散逃。
‘鬼\'和‘贵\'二字发音相近,也许是鬼呼先生为‘贵人\',先生没有听清楚。
"董公笑着说:"可能是这么回事。
"常记被屠不杀生新疆玛纳斯地区有个流放犯之妇,进山打柴,突被"玛哈沁"捉住。
所谓"玛哈沁"是蒙古族中的一部分――额鲁特族的流民,这些人既无首领,又无部族,数人或数十人为一拨,出没深山之中,遇禽吃禽,遇兽吃兽,遇人食人。
这个妇人被捉后,被扒去衣服捆在树上,点旺了一堆火,割下她左边大腿上的一块肉,准备烤而食之。
这时,突闻一声枪响,人喧马叫,玛哈沁们以为官军来到,便一哄而散。
实际上是官军牧马时,用鸟枪打山鸡,误中马尾,一马惊跳,群马奔腾。
如果再迟片刻,说不定这位妇女就会血肉狼藉,成为玛哈沁的美餐。
从此以后,她便长期持斋,坚决不吃动物之肉。
她常对人们解释说:"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信佛求福。
我只是想:天下的痛苦,莫过于被屠杀。
自从经过那次灾难以后,我每见杀猪宰羊,便会时常追忆起自己将被宰割的情景;听见它们哀鸣的凄惨声音,再看看它们那副痛苦和KB的样子,不也和我当时完全相同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也咽不下它们的肉啊!"<<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深得佛心游方尼沧州有一位游方尼,常到人们家中去化缘。
小门小户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饭,她也很满意。
她不劝人们布施,只引导她们存善心,作善事。
有一次,一位妇女对她施舍了一匹布。
尼姑合掌拜谢,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布来说:"您的善心义举,佛已心领神会,既蒙您施舍,布就是属于我的东西了。
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我见尊婆母仍身穿单衫。
现在我把这布奉送给您,请为您婆母缝制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吗?"这位妇人听了,面红汗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姚安公说:"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
"遗憾的是:尽管家家户户都在传说她的轶事,却都无人能说出她的法名。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媳代婆死感天地褚寺一农家,婆媳同睡一室。
某夜,大雨倾盆,墙壁行将坍塌,墙上泥土开始簌簌抖落。
这时,儿媳闻声而起,以背负墙,同时大声呼喊让婆母醒来。
婆母摔倒炕下,儿媳赶紧以自身覆在婆母身上,结果被塌墙压死。
由于她出身低贱,没有人向官方报告,时间一久,无人知其姓氏。
传说妇死之后,婆母痛哭不止。
某日,邻居跑来告诉这位婆母,我夜里作梦:您家儿媳穿戴着凤冠霞帔,对我说:请转告我的婆母大人,不要为想念我悲伤。
我因为替她死,现在已经成了神。
与此同时,乡亲父老也纷纷来她家都说做了类似的梦。
其实,我认为这位儿媳为什么不给婆婆直接托梦呢,很明显,这不过是乡邻们出于好心,为了缓解婆母的悲痛之情,而编造出来的神话罢了。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供品济贫菩萨心沧州插花庙有位董尼姑,为观音菩萨的诞辰置办供品,事后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
恍惚中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不会挨饿,你上供了,我也不觉得更饱。
庙门外有好几个逃难的乞讨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你把这些供品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比给我上供胜过十倍。
"董尼姑惊醒,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饿得有气无力。
从此,她每年供奉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穷人们,并说这是菩萨的意思。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悯物救生积善行据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生在古庙中教儿童读书。
一夜,突有两个自称"饿鬼"的来求他布施一些残羹剩饭,刘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从此以后,他就时常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
一年后的一个夜晚,忽听墙外有声音说:"感谢您对我们长期的救助,今天特向您来告别。
"刘生问:"你们去哪里?"他俩说:"我们生前在官场钻营,谁有势力就巴结谁,一旦衰败了,就扭脸如同陌路之人。
我们平时未做过善事,因此没办法求得超脱,这几年只想多做点好事以求自拔。
这片树林里野鸟很多,有来射杀的,我们就惊吓鸟儿使它们得以远走高飞;有张网捕捉的,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不叫他们入网。
由于这点善心,感动了神明,现在已经获准转轮托生了。
"刘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说:"他们沉沦已久,尚且能用微薄之力,想尽办法救护生物,使之免被屠杀,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却对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说什么力不能及呢?"<<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善恶昭彰连环报我八九岁时,在堂舅安实斋家中,听苏东皋老人说:"交河县某县令贪污公款数千两白银,指派他的家奴代他送回原籍家中。
这个家奴谎报途中在黄河翻了船,而偷偷地把银两让他的重台送到自己家里。
重台旋又携款而逃。
不料行至兖州,突遇强盗劫掠且被杀死。
听了这些话,常舅咋舌说:"这件事真可怕呵!这哪里是人干出的事情,分明是鬼使神差呵!看来,神不一定非得白昼现形,左手持照妖镜,右手持生死薄,指挥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才体现出善恶报应来。
这个县令完全可以列到阎罗殿的铁榜上。
"苏老人说:"如果那个县令不贪污,何至于被家丁侵吞了财产?家奴如不私吞这笔财产,何至于被重台窃为已有?重台不窃取他人之财,又怎么会招来被夺财和杀身之祸?看来这一系列的事件仍是人为的,而不是鬼神干的。
如果照你的说法,县令该遭报应,所以就派奴仆侵吞其财产;那个奴仆该遭报应,故而派盗匪去杀人越货。
鬼神既要报应,却由人去代行其事。
这岂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堂舅说:"你这人能言善辩,只是讲的不是正理。
不过你的说法倒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起到劝人向善的作用。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淡泊无求寿命长沧州人刘通,其母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时,已经一百零一岁了,依然身板硬朗,饭量不小。
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
后来,又要为她请求旌志,建立牌坊,她也坚决不同意。
有人问她为啥不同意,老人慨叹说:"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寡妇,从小吃苦受累。
正因我这辈子颠沛流离才为上天怜悯,得以长寿。
如若贪求非分之福,那么死期就来了。
"这位老太太见识高明,一生忙忙碌碌,没有份外的奢求,因此就能恬静地颐养天年,延年益寿。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贪得无厌吃大亏景州有个宁逊公,能把琉璃捣碎后,与漆调合在一起,以此做为材料堆成字。
字体凹凸分明,脉络清晰,俨然像石头的自然纹理。
他常以这一技能与富贵人家交往,向人家索要酒饭。
听说哪里有宴饮集会,他一定前去混在最末一席中。
一天赶上吴桥庙会,他就带上创作的对联、匾额前云兜售。
傍晚时分,他得到几两银子。
路上,忽然有十几个人邀请他并说:"我们想让您花一个月功夫堆出一些字,好赠送亲友,您也能有点收入。
今天先请您吃顿便饭,明天再接您去。
"宁听了喜出望外,随他们走进一家酒店,要了许多佳肴美味,一起开怀畅饮起来。
直到夜深人静,店主催促关门。
转眼间再看,那十几个人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