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临床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临床论文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的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和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三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比较三种方法检出率及之间的关系。

方法分别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对108例(份)疑似或确诊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两对半大小三阳、小二阳进行阳性率检测。

结果 57例乙肝两对半大三阳中fq-pcr和irma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4.1%和93.7%;而在34例小三阳中,二者阳性检测率分别为33.3%和84.2%;对小二阳阳性检测率则分别为25.0%和58.2%。

结论三种方法比较,fq-pcr 和irma对检测乙肝两对半大小三阳、小二阳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前两种方法检出率较elisa高,是对elisa法更好的完善和补充。

【关键词】乙肝病毒;elisa;fq-pcr;irma;hbv-dna
病毒性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具有极强传染性疾病,易发展为hbv慢性感染,最终恶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据报道,68%-80%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为慢性乙肝患者[1]。

因此,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对预防乙肝传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临床界对乙肝病毒检测手段研究越来越深入,陆续出现了elisa、fq-pcr、irma、pcr等检测方法,为提高乙肝病毒诊断准确率提高了多元选择。

对此,我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elisa、fq-pcr、irma三种方法对108例确诊为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了乙肝两对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08例慢性乙肝患者,全部患者血清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呈阳性,符合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64例,女44例;年龄17-75岁,平均40.2岁。

108份于清晨空腹采血5ml,1h内分离血清,置于-20℃冻存备用。

1.2 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elisa检测试剂盒选用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bto-550酶标分析仪由北京普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fq-pcr检测试剂选自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产品,
amplly9800型荧光定量pcr仪同样采用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irma检测试剂选用三维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产品,仪器则选自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生产的ac-91lr放射免疫计数器。

1.2.2 方法从我院抽调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对elisa、fq-pcr、irma等三种检测方法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

hbv-dna的检测结果>5.0×102copies/ml时判定为阳性;fq-pcr<l×l03copies/ml时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国际标准统计软件包sas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2 结果
108例乙肝两对半阳性血清中fq-pcr、irma检测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直接致病因子是乙型肝炎病毒,其也是原发性肝癌的诱发因子。

据统计,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10%,在一些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甚至达到65.4%之高,说明我国慢性乙肝患者数量已有数千万之巨。

另外乙肝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hbv感染又是致肝细胞癌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统计世界范围内有53%肝癌系hbv感染所致,因此加强对重点人群乙肝病毒的检测以实现传染源控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临床诊断hbv感染的传统手段,可快速简便筛选出乙型肝炎与慢性乙肝肝炎患者,而区分二者则主要依赖乙肝五项(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检测。

不过,elisa检测乙肝五项虽然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作为一种半定量检测手段亦存在自身局限,因为elisa检测hbv感染实际只是检测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其结果仅是诊断hbv 感染的间接依据。

但是如hbeag,在其阴性样本中仍可检测出hbv 阳性,这提示hbeag阴性反应也有可能代表疾患处于发展过程中,疾病尚在进展,患者仍具备传染性,而只有对hbv-dna检测才能确诊hbv感染后在体内的复制及预后情况,而fq-pcr法正是通过检测血清hbv-dna拷贝数,以反映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情况,这成为判定hbv感染即预后的重要依据。

至于irma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主要通过对检测项数据的反映来掌握病情及预后。

本组资料显示,57例两对半大三阳中51例给予fq-pcr检测,其中检测为阳性48例,阳性率94.1%;32例行irma检测,阳性30例,阳性率93.7%,这一比例与杨凡等[3]统计报道较为接近。

而在乙肝两对半小三阳34例中,27例作fq-pcr检测,阳性9例,阳性率33.3%;对19例作irma检测,阳性16例,阳性率84.2%;对12例乙肝两对半小二阳中例作fq-pcr检测,结果阳性3例,阳性率25.0%。

irma检测12例,阳性7例,阳性率58.2%。

以上实验结果提示,fq-pcr检测无论四检测乙肝两对半小三阳,还是小二阳阳性率普遍偏低,这与国外的zuki f等[4]研究报道相一致。

不过从比较优势来看,fq-pcr可直接检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中dna含量,而这是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判断预后的直接指标。

在一些情况下,免疫学方法无法检测到患者血清中抗原抗体,而fq-pcr检测hbv dna可用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滴度低时肝炎的诊断[5]。

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elisa、 fq-pcr、irma等三种方法在乙肝病毒血清诊断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

综上所述,在乙肝患者诊治过程中,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乙肝病毒检测方法,建议在必要时采取联合检测血清,以发挥三种检测方法的互补性,提高疾病诊断及疗效观察效果,也为准确判断预后是否仍携带病毒dna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潘小成,乙肝病毒pres-1ag与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检测的对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8,7(06):477-478.
[2] 潘晓红.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1):97-101.
[3] 杨凡,单咏梅,周宏,万海英.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j].检验医学,2010,10(9):07-10.
[4] zuki f,suzuki y,tsubota a,et a1.mutations of polymerase,precore and core promoter gene in hepatitis b virus during 5-year lamivudine therapy[j].j hepatol,208,47(03):824-830.
[5] 朱丽坤.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9(10):473-4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