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比较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比较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红霉素组(16例)和阿奇霉素组(12例),红霉素组每日30mg/kg静脉滴注,3-5d,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静滴3-5天,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口服3天,间隔4天,总疗程3-4周。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每日10mg/kg静滴,连用5-7d;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口服3天,间隔4天,总疗程3-4周。结果:红霉素组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阿奇霉素组(p0.05)。红霉素组的胃肠道反应及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奇霉素组(p0.05)。治疗组首先应用红霉素30mg/kg,同时在红霉素溶液中加入山莨菪碱,剂量为0.1~0.3mg/kg,每日2次。在静滴红霉素前30min口服蒙脱石散1.5g~3.0g。3-5天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静滴3-5天,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口服3天,间隔4天,总疗程2-3周。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每日10mg/kg,连用5-7d;后改为阿奇霉素10mg/kg.d口服3天,间隔4天,总疗程2-3周。

疗效观察

治疗开始后观察两组体温下降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和静脉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红霉素组与阿奇霉素疗效比较红霉素组在退热时间上优于阿奇

霉素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治疗比较

发热消退、咳嗽消失、肺部罗音消失时间

红霉素组分别为2.5+0.4天,8.7+1.5天,5.9+1.7天

阿奇霉素组分别为4.4+1.5天,9.1+2.1天,6.1+1.9天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红霉素组出现胃肠道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6例(31.2%),静脉滴注部位疼痛9例(56.2%),而阿奇霉素组则分别为3例(25.0%)和4例(33.3%)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mpp是儿童肺炎中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3]。近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致病原为肺炎支原体(mp),mp是一种介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因此,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其无效,对影响蛋白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因此最有效的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索,红霉素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然而,红霉素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许多儿童不能耐受,阻碍了它的应用,尤其是在基层的应用。阿奇霉素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在组织内和细胞内的浓度高,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0~100倍,炎症部位的浓度较非炎症部位的浓度高6倍。

然而,静脉滴注用阿奇霉素治疗mpp疗效[2-4],各家报道不一,本资料显示红霉素在治疗支原体肺炎中退热时间上明显优于阿奇霉素,而在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上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红霉素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69.81%~91.34。红霉素吸收后,在胆道、十二指肠中形成肠、肝循环,使药物在胆道及小肠浓度很高。因为红霉素是一种较强的平滑肌刺激剂.红霉素刺激肠壁,引起平滑肌强烈收缩,甚至痉挛,使肠蠕动加快,引起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有报道在红霉素溶液中加入山莨菪碱以及在用药前服用蒙脱石散,可以明显减轻胃肠道反应。本资料红霉素组病人在使用红霉素时,在红霉素溶液中加入山莨菪碱,并在用药前服用蒙脱石散,结果红霉素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1.2%,较文献报道的低,但仍显著高于阿奇霉素组,尽管红霉素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阿奇霉素高,但并不严重,3d后病人适应性增强,两组病人胃肠道反应基本消失,静脉滴注部位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对mpp的初期治疗,特别是早期伴有发热的病人(存在支原体血症的病人)仍应首先给予红霉素治疗,症状、体征明显控制后再给予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但由于条件所限,搜集病例还偏少,还有待于整理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

参考文献

[1]武怡.阿奇霉素及红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27(6):392-393

[2]龚学斌,蒋佩芳.90例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的疗

效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3(23):70-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