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浅谈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作者:周季云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

【摘 要】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新确立的一项制度,对于帮助未成年被告人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内容丰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不同于前科消灭制度,但更符合我国现实状况。

【关键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前科消灭制度;回归社会 Abstract: The system of sealing criminal record is a new system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juvenile defendants. The system of sealing criminal record has its rich contents and is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The system of sealing criminal record is different from criminal record abolition system, but it is accord with our country’s present situation.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sealing criminal record; criminal record abolition system; discretionary evidence of sentencing; returning to society

中图分类号: D9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11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九条规定了:“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犯罪记录报告义务的免除将会保护未成年犯人权,有利于其重回社会。作为刑事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为了保障刑法的顺利实施,因此,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确立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该制度的确立,符合国际社会愈加重视未成年人权保障的趋势,践行了《北京规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少年自由准则》等我国所签署的国际规则中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的要求。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法律制度的进步,更体现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我国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内涵 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五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第275条规定: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这就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根据上述规定,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适用对象 犯罪记录封存适用的对象是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鉴于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可以将其进一步限制为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此外,未成年犯必须是已决犯。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503条的规定中,人民检察院只有在收到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后才会对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综合以上两点,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适用的对象为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已决犯。

(二)适用条件 适用犯罪记录封存的前提条件是未成年人所犯的罪必须是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即对所犯罪行的性质没有要求,只要符合法定的罪量要求即可。这样的适用条件,无疑有利于该制度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得以广泛适用。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未成年犯罪人都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全国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决生效情况统计表,对于所有罪犯而言,其中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数占总判决人数的85.25%。考虑到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应当从宽处罚的法定要求,未成年犯罪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比例将更高。因此,刑事诉讼法设定的罪量条件,使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可以在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适用。

(三)义务主体 刑事诉讼法条文并未直接对犯罪记录封存适用主体加以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从设定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初衷来看,适用主体应该是所有掌握犯罪记录的个人和单位。尽管最近出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作为适用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机关或个人对于犯罪记录封存没有责任。2

(四)法律后果 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确立,使未成年犯的犯罪记录在一般情况下处于被封存的状态,不会被外界知晓,不能够被查询。掌握犯罪记录者有义务保守相关信息,甚至部分犯罪信息的披露也是不被允许的。另外,为了保障此制度的实施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还明确规定,对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但可能存在犯罪记录需要封存的情况时,法院不得组织人员旁听。此规定有利于确保未成年犯信息的保密性,从而使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收到实效。

(五)例外情形 有原则必然存在例外,符合上述封存条件的犯罪记录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被查询:一是基于司法机关办案的需要。事实上,侦查机关办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办案人员因办案需求而对未成年犯犯罪记录进行查询对其正常生活并无影响。3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宗旨并不违背。二是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进行查询。这里的相关单位应该是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关法律所规定的与未成年人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如,外交部门、政审部门等国家机关。笔者以为,一般情况下,这类单位涉及的工作比侦查机关办案活动的保密性要差,因此,为了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权,有必要对有权查询的单位、查询用途、程序及保密义务作出明确限定。

二、确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意义 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保障未成年犯人权的有力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未成年人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尚不成熟,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外界因素的影响、效仿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便可能做出越轨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未成年人未能健康成长,走上犯罪道路是其社会化失败的表现,从某程度上来说,未成年人自己也是犯罪的受害者,而社会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社会应当承担帮助他们完成再社会化的义务。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向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注重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在法律中直接规定了不得歧视未成年犯。2012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给予未成年人更具现实意义的保护,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对未成年犯的宽大政策。

(二)有利于消减标签效应的影响 标签理论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并广泛传播。标签理论认为,社会上存在的犯罪现象是社会互动的必然产物。当某个人被有社会意义的他人一旦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时,他就会逐渐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负面的标签是使他人自我形象受到长期损害的主要来源,尤其在针对未成年犯时,他们更易被排除传统社会之外,而与犯罪为伍。4

犯罪记录的存在给未成年犯贴上了犯罪标签,成为未成年犯再社会化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古人早有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况且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还不具有反社会性的特征,未成年犯学习、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教育、改造,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很大。而犯罪记录,使未成年犯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与歧视,并且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长此以往,便可能自暴自弃,甚至再次犯罪。

基于此,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一方面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宽容,另一方面是社会应付的责任。浪子回头金不换,犯罪记录封存为未成年撕掉犯罪的标签,减轻了其心理压力,使未成年犯罪人可以较为平等地享受各种权利和机会,顺利复归社会。

(三)符合法的正义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5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是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正义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诚然,一个人应当为他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当一个人已经为其年少无知的行为接受了惩罚并已真诚悔过,还让其终身背负不利的法律影响,完全违背了法律的正义价值。因此,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出现是响应正义的呼唤,符合正义的要求。

(四)顺应国际发展潮流 联合国组织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东京规则)》这四个法律文件构建起了国际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的主要框架。这些条约确立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理念,其中《北京规则》还规定了前科消灭制度。与此同时,纵观世界各国,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无一例外地在法律中明确确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这已成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的趋势。

我国早已加入了《北京规则》和《儿童权利公约》,因此我国有义务履行条约要求,加强保障未成年犯的人权和自由,为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尽管,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前科消灭制度存在区别,但是二者保障未成年犯人权的初衷是一致的,我国在此时确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无疑顺应了时代的步伐,是对国际潮流的有效反馈。

三、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立足于我国当前现实的选择 前文提到了其他国家大多确立了前科消灭制度,那么我国2012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前科制度有何异同?为什么我国选择确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而不是前科消灭制度?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