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企业标准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 无线通讯基站控制器
2007-10-15发布 2007-10-15实施
发布 前 言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无线通讯基站控制器是研制生产的产品,该产品是用于煤矿井下无线通讯,确保矿井运输安全的一种新产品。鉴于该产品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照国家关于企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使企业组织生产、交货验收有依据,特制定本企业标准。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求及表述规则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符合MT209«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 通用技术要求»、MT21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 基本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在防爆安全方面严格遵守GB 3836.1—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3836.2—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 第2部分隔爆型电气设备“d”»、GB3836.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 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参考了下列文件: U接口的接口规范 物理层标准 ITU-T G.961-1993 附件2
链路层标准 ITU-T Q.921-1997 网络层标准 ITU-T Q.931-1998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发布日期: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小灵通基站控制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用隔爆兼本安型无线通讯基站控制器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KTW116-Z矿用隔爆兼本安型无线通讯基站控制器(以下简称基站控制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 包装贮运图示标志 GB 3836.1-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3836.2-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隔爆型“d GB3836.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4部分 本质安全型“i”。 GB/T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3384-1992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条件 GB/T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GB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MT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MT210-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方法 MT/T 405 煤矿生产调度自动交换电话总机通用技术条件 AQ1043-2007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识 3 产品分类 3.1 防爆型式 型式为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标志为“Exd[ib]I” 3.2 型号
基站控制器 登记序号 无线 通讯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 3.3质量及尺寸(见表1) 表1 项目名称 参数 外形尺寸 L×b×h 560×260×520 mm 重量 约50 Kg
4 技术要求 4.1使用条件 基站控制器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0℃~+40℃; b) 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 c)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d) 无显著振动和冲击的场合; e) 煤矿井下有甲烷爆炸性混合物,但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的场合。 4.2 基本要求 4.2.1 基站控制器中所用原材料应符合GB3836.1-2000中有关规定,并应有质量保证书,必要时应进行抽样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4.2.2基站控制器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2.3基站控制器所用关键外购件和外协件应附有质量保证书,应检验合格后方可装配。 4.2.4基站控制器所用关键原材料需要有质量保证书,应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3 外观要求 4.3.1基站控制器外壳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痕、裂痕和变形;表面涂镀层应均匀、无起泡、龟裂和脱落。 4.3.2标志、铭牌应清晰,端正,安装牢固。 4.3.3零部件无松动,且不得有锈蚀、毛刺、裂纹等机械损伤。
4.3.4防爆结合面不得有划痕、砂眼等缺陷。 4.4 结构要求 4.4.1 基站控制器隔爆外壳材质应符合GB3836.2-2000中附录C的规定。 4.4.2 紧固件应有防止自动松脱的措施,且符合GB3836.1~2-2000中的规定。 4.4.3 金属零部件应进行防锈、防蚀处理。 4.4.4 基站控制器外壳应设有内、外接地螺栓,并符合GB3836.1-2000第15条的规定。 4.4.5 电缆引入端子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GB3836.3-2000第4.3条的4.4条的规定。 4.4.6 本安回路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GB3836.4中6.4的规定,见表2。 表2 部 位 距 离 电 气 间 隙 爬 电 距 离 本安接线端子与非本安接线端子间 50 — — 非本安接线端子与外壳间 — 5 8 本安接线端子与外壳间 — 3 3 本安电路与非本安电路裸露导体之间(非本安DC96V/AC127) — 5 8
印刷线路绝缘涂层下 — — 0.7 4.5 电气性能 4.5.1 技术指标见表3 4.5.2 功能 基站控制器主要完成对16个基站的控制和管理,为基站提供远端馈电;提供4路
固定电话接口,完成电话语音交换功能。
表3 电性能参数 项 目 数 值 额定输入电压 AC127V(75—110%) 工作电流 ≤1800mA
与交换机或调度机连接 (通过KTA101型安全耦合器)
外线接入端口:1个; 外线铃流及信号音适应性: 1) 铃 流: 频率 25±3Hz 电平≤60V; 2) 信 号 音:450±20Hz; 3) 断 续 比:铃流1∶4或1∶1;忙音0.35∶0.35;
U接口传输特性 U口数量:16个 与基站传输距离≤2km 电缆型号:MHYAV 10×2×0.8 通讯协议:ISDN 通讯方式: 双工 U口输出电压值:空载≤60V,负载80V~96V
电话 用户 接口(通过KTA101型安全耦合器)
内部通话回路传输损耗 2-7dB 串音损耗 70 dB 铃流 25±20%Hz的信号音,断续比1∶4 拨号音 450±25Hz的不间断信号音 回铃音 450±25Hz的信号音,断续比1∶4 忙音 450±25Hz的信号音,持续时间0.3-0.4s, 停0.3-0.4s。 用户线最高开路电压 ≤60V 用户线最大短路电流 ≤33mA 用户线最高铃流开路电压 ≤56V 用户线最大铃流短路电流 ≤37mA 用户接口数量 4 传输距离 2km(MHYAV 10×2×0.8)
4.6 电源电压波动的适应性 电源电压在额定电压AC127V的75%~110%范围内波动时,基站控制器电气性能应符合4.5的规 定。 4.7 表面温度 基站控制器在正常工作和故障状态下,所有元器件及外壳最高表面温度须不高于150℃。 4.8 安全性能要求 4.8.1 绝缘电阻 基站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U接口端与外壳之间常态下应大于50MΩ,湿热试验后应不小于2MΩ。 基站控制器的用户接口端、外线接口端与外壳之间常态下应大于10MΩ,湿热试验后应不小于1MΩ。 基站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U接口端与用户接口端、外线接口端之间常态下应大于50MΩ,湿热试验后应不小于1.5MΩ。 4.8.2 工频耐压 基站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U接口端与外壳之间应能承受交流2000V,漏电流≤5mA,历时1min的耐压试验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 基站控制器的用户接口端、外线接口端与外壳之间应能承受交流500V,漏电流≤5mA,历时1min的耐压试验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 基站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U接口端与用户接口端、外线接口端之间应能承受交流1500V,漏电流≤5mA,历时1min的耐压试验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 4.9环境适应性要求 4.9.1基站控制器在通电情况下,应能承受按表4规定的条件进行的高、低温工作试验,其外观及性能应符合4.3及4.5的规定。
表4 试验项目 温度(℃) 试验时间(h) 恢复时间(h) 低温工作 0 2 — 高温工作 +40 2 — 低温存贮 -40 16 2 高温存贮 +60 16 2
4.9.2基站控制器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应能承受按表4规定条件进行的高、低温贮存试验,其外观及性能应符合4.3及4.5的规定。 4.9.3基站控制器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高温+40℃,周期12d的交变湿热试验,其外观及性能、电气安全应能符合4.3及4.5、4.8的规定。 4.9.4基站控制器应能承受频率为10Hz~150Hz,加速度为50m/s2,三个轴向上各振动5次的振动试验。试验后检查外观与性能应符合4.3及4.5的规定。 4.9.5基站控制器应能承受峰值加速度为500m/s2,脉冲持续时间为11ms,三个相互垂直轴线的每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