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评价:
197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 Paul A)在其“当代西方最着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经济学》中指出:“在一切科学和革命的编年史中,不可能有比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还要更加不平凡的友谊。


海尔布罗纳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非凡的志同道合者、赡养者、同胞和同事”。

梅林说过:“我们谈到恩格斯, 就不能不谈马克思, 而谈到他们两人, 就不能对他们的友谊一字不提。


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 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 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虽然无论是在家庭背景、性格和习惯特征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伟大的友谊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下,不仅将各自的聪明才能、毕生的生命交给了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且,正是在这一过程之中,结下了深厚的、人类历史上传奇式的友谊。

1855 年,马克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十分钟爱的儿子因病去世。

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到:“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影响:
1、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才华的学者,而且恩格斯的着作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刚》,《英国工人阶级状况》2、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进入经济学领域的“引路人”,而且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恩格斯不仅完成了马克思未竟的事业,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而且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解释、传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上的区别
1.“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的分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

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恩格斯在哲学上选择的是经验的视野和立场,对哲学的建构从未离开过科学的范式。

以物质本体论为标志的哲学体系,构成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内核。

由于选择了实证的和经验的视野,恩格斯只能把哲学同科学的关系了解为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而非性质上的不同。

因此,它把唯物辩证法界定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或“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的不同
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进一步重申:“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批判杜林时,恩格明确指出:“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但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一段被反复引证过的话,他说:那种“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写道:“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注意。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
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3.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的距离
4.“彼岸”的“自由王国”与“此岸”的“自由王国”的差异
5.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个性分野及其影响。

友谊发展过程:
1、因哲学思想的一致,初识于莱茵报
2、因倾慕彼此的学识志向走到一起,结下深厚友谊
3、因投身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团结协作,同生共死
友谊本质特征:
1、基于科学的理想和信仰而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不肯背对工人的苦难,在时代精神的熏染下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志向,他们的全部理论探索都是为了破解资本主义的时代问题——工人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如何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为此,他们批判继承人类文明成果,进行艰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正是在积极探索新世界观和投身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伟大友谊。

理想信仰的高度一致是马克思恩格斯友谊形成的前提。

2、事业上密切合作,生活上患难与共
《资本论》中一些有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具体材料,就是恩格斯应马克思的请求收集整理的;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马克思更是直接去恩格斯那里共同探讨,听取他的意见。

恩格斯几乎全程参与到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中,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晚年,又整理出版马克思的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有这些表明:两人的政治和理论创作活动相互协作、融为一体。

3、基于德行、不受离间的友谊
恩格斯的兴趣爱好广泛,马克思曾批评他分散了精力,没有考虑到为人类而工作;而恩格斯也批评过马克思,因为看很多有关农业情况的俄文资料,致使他多年无法写完《资本论》。

友谊的结合和工作的结合,即政治和科学工作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史无前例的,从未松弛过的,也不曾出现过任何罅隙;为此,两人都投入了巨大精力,使之发展巩固,相得益彰。

当代启示:
1、高度重视友谊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
马克思的实践观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注定要过共同的生活;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密切交往中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的事实进行过深刻批判,对资本的罪恶进行了震撼人心的道德控诉,但他反对抽象的道德化批判,始终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批判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异化,追求真正的自由的人的关系。

共产主义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现实异化和观念异化的扬弃,人们将道德从资本及其拜物教中解放出来,物的关系对人的统治被真正自由的人的关系所取代。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取消道德,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道德;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友谊的地位和价值,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追求友谊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志同道合的无产阶级友谊,是超功利的。

这样的友谊,是建立在坚信自己的理想是科学的、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基础上的。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

3、虚心谦让、宽宏大度、真诚待人
4、立德修身、坚持原则、择善而交
李孝阳.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及其当代启示--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J]. 中共云
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6(5):5-9.
王志林, 林琳.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下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3(1):112-118.
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J].东岳论丛,2004,3:10-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