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特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区委、区政府2011年特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就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特1号文件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和中央、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全区水利建设和水务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六大方略”,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突出防汛抗洪中心、粮食安全大局、民生水利重点、生态水利方向、改革创新驱动,切实增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和水利管理能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适应科学发展水利管理“四大体系”,基本形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工程配套、管理精
细,水旱无忧、灌排自如,配置合理、节约高效,河畅水清、山川秀美,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水利发展新格局,实现新洲水利大区到水利强区的飞跃,为我区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二、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进“项目兴水”战略。
把水利大项目建设作为龙头和推手,牵引推动全区水利建设,夯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基础。
一是切实做好大中水库除险、大型泵站改造、举水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工程的收尾、竣工验收工作;二是加快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徐古陈家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开工建设倒水橡胶坝工程、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李集项目工程、倒水李集7公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邾城黄泥大塘水库除险工程、沐家泾10公里主港清淤整治工程、44座75-155千瓦泵站改造工程;四是积极跟踪衔接龙口大闸、挖沟闸、武湖闸、新范湾闸、童咀闸除险项目、举水灌区节水改造二期项目、倒水中型灌区项目、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汪集项目、举、倒、沙综合整治项目、武湖二泵站改造项目、武三泵站新建项目和涨渡湖蔬菜基地水利设施标准化项目、易旱地区三期项目、江河湖泊连通项目;五是完善水利项目库,对现有策划的36个项目,逐个梳理,加强上级投入政策的对接,逐步落实形成项目建议书,以便项目及时上报,有效跟进。
为确保水利大项目策划申报,重点工程按时完成,区每年专项安排项目前期经费和项目配套资
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二)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重点解决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水利薄弱环节。
今后,区每年土地收益金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大项目配套、项目前期、小农水以奖代补和长效机制建立,其中今年专项安排资金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组织街镇和群众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一是大力开展渠港清淤工作,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灌、排不畅的问题;二是继续抓好塘堰改造工作,每个行政村建设3万方当家塘1口以上,大塘、小堰逐步清淤、扩容,恢复提高库容,增强蓄水保水能力;三是切实抓紧涵闸、水坝、机站、埠头的维修改造,解决提灌、排水功能萎缩的问题;四是积极抓好病险渠堤、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切实提升小农水工程的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五是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安全。
今冬明春,计划清淤渠港430公里,改扩建塘堰2935口,维修改造闸、坝、站510处,整治修复水毁工程11处,配套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4处。
(三)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制度
明确全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严格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严格入江、入河、入湖排污口审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一是编制和完善全区重点水域保护规划、控制详规,邾城、阳逻排水管网规划,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二是加强湖泊整治和保护工作,加大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工程建设,分步实施10大湖泊整治工程,抓好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扩容改造邾城、阳逻污水处理厂,同时,配套完善两城排水管网,努力提高重点水域保护能力和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城乡环境。
(四)不断完善水利管理长效机制。
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管护经费、严格绩效考评,推动水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区管水利工程和单位,依照有关政策和水利、财政两部文件,明确岗位、编制,测定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标准,坚持典型引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管养分离,人员分流,创新事业单位用人、用工和劳动分配制度,以岗定薪,绩效考核,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确保工程安全正常运行。
区管以下工程,重点针对新建水利工程、灌区渠道工程和街镇村骨干水利工程建后管理难,管养不到位、工程难以正常运行的问题,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增强保障。
对灌区渠道,按分段管养、责任到人、目标管理的办法,落实管养工作经费;对新建工程(比如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的泵站、涵闸等)和街镇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是排灌泵站),实行奖补政策,由街镇和水利站落实闸、站管护责任人,订立管养合同,区相关部门统一考核,对管理好的街镇村进行奖励补助,切实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无保障,工程无人看护的问题。
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和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久发挥效益,
群众得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各街镇、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落到实处。
街镇是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实行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库、河道采砂管理和湖泊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包括水利普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由水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水利规划纳入全区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水利项目策划、申报等进行指导、协调和支持;财政部门要加强水利资金统筹调度和综合管理,会同发改、水务部门争取上级项目计划和资金;民政、国土规划、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环保、林业、供电、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配合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组织人事、教育部门要把水情教育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宣传和新闻媒体,要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增强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
(二)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投入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区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按区对街镇的财政体制,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设。
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拨一定的比例用于城排设施建设。
加大水利基金和水规费征收力
度,应收尽收,规范程序,将水利建设基金和规费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
加强水利融资平台建设,积极申请政策性贷款用于水利建设。
整合涉水项目、资金、资产和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资金保障。
(三)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区纪检监察部门和水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督促、调度、检查、考核力度,定期检查、通报,年终考评、考核,重点检查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工程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和工程效益情况,把水利工程建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环境增优作为考核的重要环节,有力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真正使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