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闻媒体披露关于证监会查处基金经理人的“老鼠仓”事件,请你就“老鼠仓”事件中涉及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分析,要求如下:
1、什么是“老鼠仓”现象?试对中国基金业中“老鼠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分析基金经理的“老鼠仓”涉及违法违规行为有哪些?
3、“老鼠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可能采取的处罚措施有哪些?
4、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如何加强对基金业“老鼠仓”的行为的监管?
1.老鼠仓是指能够掌握机构大量资金的投资人,在获知情报后,自己先用个人资金买入相
关股票,待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的行为。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这种行为极有可能影响了基金的收益,伤害了持有人的利益。
中国老鼠仓现状:
在中国,查处到的老鼠仓案件虽然少,大多是基金经理与利益相关者分赃不均,被举报才查到的,或是监管部门突然查处基金经理人的操作记录发现的。
事实上,中国的老鼠仓现象十分普遍,只是因为其隐秘性强,难被证明而已。
老鼠仓产生原因:
(一)基金“老鼠仓”隐蔽性强,调查难度大
基金经理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其掌握的内幕信息,避开监管机构的监控,其关键就在于基金经理人运用其亲属、关系户,甚至是毫小相十者的身份证开户建仓、避开监管,从而使其能成功地利用内幕信息在低位买入、高位卖出,所得的资金通过他人的账户进入基金经理的实际操控中。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基金经理上报其本人及其自系亲属的账户资料,但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经理的“老鼠仓,,很少会使用上报的账户,甚至连旁系亲属、姻亲的账户也很少使用。
(二)基金管理者自身缺乏投资渠道,制度设计不合理
基金管理者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是高收入阶层,然而他们在接受委托为客户理财的同时,自己的资金却没有正常的投资渠道。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被限制小得买卖股票。
从立法的基本宗n来看,禁比有关人员从事股票买卖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比内幕交易,实现“公开、公平、公正”,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小受侵害。
但是如果严格执行这些,禁比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岂小是等于让他们的闲置资金贬值、缩水,剥夺他们的财产。
所以,在投资渠道小畅的情况下,基金管理者通过其亲友或者帮助其亲友从事“老鼠仓”等非法活动就小足为奇了。
(三)基金公司内控缺乏可操作性,
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细分为对违规行为的监察和控制。
当前主要内部控制方法包括:<1)联网电脑系统在线实时监控;C2)制定股票投资限额表;C3)对员工行为进行监督。
而实际上,基金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老鼠仓”违规行为,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有效控制。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监管,山于基金经理等可以事先获得建立“老鼠仓”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小需要在交易时间自己亲自操作。
而对于股票投资限额表,山于“老鼠仓”小是以基金的名义购买,、因此股票投资限额表对“老鼠仓”小具有约束性。
第三种违规行为即员工的违规行为,在这一环节上,监察缺乏有效地控制,并且山于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无疑使这种监管更加困难。
而且目前在我国,基金公司一旦发现基金管理者有建“老鼠仓”行为,为了小损害公司公信力与声誉,只对情节严重者采取业务调动或辞退处罚,并未公开追究其责任并上报监管部门,致使对“老鼠仓”的包庇成为行业潜规则。
2.老鼠仓基金经理涉及的违法违规行为有:
第一,老鼠仓基金经理利用基金内幕信息为私人牟利,在获知情报后,自己先用个人资金
买入相关股票,待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
第二,证券从业人员原本是禁止私人证券交易的,不得开立股票账户,但基金经理自己开立账户,或者利用亲友的账号进行股票交易,所以这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3.“老鼠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可能采取的处罚措施有哪些?
对于老鼠仓行为,一般归为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追究刑事责任。
处罚按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分,情节严重最高获5年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最高获10年徒刑。
但到目前为止,即使情节达到特别严重,也只是判处5年徒刑而已,处罚力度太小。
4.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如何加强对基金业“老鼠仓”的行为的监管?
第一利用网络大数据,追踪个人投资者和基金投资路线的重合程度,如近似度十分高,证明极有可能是老鼠仓现象,可作为证据进行查处。
第二推动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的改革,建立合理的基金治理制度,防止基金经理人损害投资者利益。
第三加强对基金经理的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
第四拓宽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渠道,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谋私利的想法。
第五加强执法力度,多进行突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