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专业:旅游英语
年级:10级
学号:104050463 姓名:赵晓果
从早期俄罗斯文学到苏联文学
摘要
俄罗斯文学同欧洲文学、亚洲文学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它独特的光彩。
它起源于10到11世纪之交。
12世纪,古代俄罗斯文学达到最高成就。
18世纪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受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加之阶级矛盾加剧,文学中兴起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新流派。
19世纪初,特别是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加之西欧浪漫主义的影响,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地位。
从1825年起,至19世纪40年代,是俄国现实主义萌芽、形成到完全确立时期,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苏联文学流派繁多。
关键词:俄罗斯早期文学、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苏联文学及其代表人物
俄罗斯文学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文学同源,起源于10到11世纪。
初期主要是民间口头创作,如勇士歌、童话歌谣、谚语等。
这一点就像中国等其他民族一样,由口头创作发展而来。
谚语童谣是一种不错的文学传播形式,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封建主义时期的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那时候是通过说书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也成为了文学传播的一种方式。
再说早
起俄罗斯文学,当时,拜占庭、保加利亚文化对书面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早期文学作品用古斯拉夫问和古俄文撰写,往往同宗教、历史等融为一体,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内容多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偏重纪实。
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是12世纪末佚名诗人所写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这让我想到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荷马史诗》,好多民族都通过史诗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15到16世纪的文学宣扬提高莫斯科地位的思想。
16世纪中叶莫斯科开始有了印刷业,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17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全国市场形成,国际文化交流逐渐展开,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
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和反对教权的政治讽刺文,而18世纪统一的民族国家。
30年代在彼得一世改革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
18世纪下半期,受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加之阶级矛盾的加剧,文学中兴起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新流派。
感伤主义代表运用流畅的口语,注重描写普通人的细腻感情,对扩大俄国文学题材。
发展文学语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是冯维辛,他在自己的讽刺喜剧《纨绔少年》中,深刻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和寄生性,指出农奴制是万恶之源。
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步。
19世纪初,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加之西欧浪漫主义的影响,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地位。
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雷列耶
夫。
说到普希金,他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的重要地位可以与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相齐名。
他是俄国伟大大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规范的创始人。
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希金”山,圣彼得堡曾被誉为“普希金之城”等,足以证明他在文学史上和人民大众心里的地位之高。
他是俄罗斯永不断的诗魂,莫斯科还建有普希金博物馆。
1999年,俄罗斯举国上下隆重的纪念了普希金诞辰200周年。
如今,这位俄罗斯文学的麦加的墓安详的坐落在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公墓里。
其实,中国介绍俄罗斯文学始于普希金,因此,在他200周年的诞辰之际,中国人民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规模空前。
可见,普希金不仅深受本国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至今,我都还记得他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上中学时,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那是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是喜欢。
读他的这一类抒情诗,很让人想起海子、徐志摩、顾城等诗人的一些抒情诗,心灵上很是享受。
当然,除了这一类诗,他还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还有《我记得那美秒的一瞬》、《我又重新造访》等爱情诗和田园诗,其中最著名的长诗有《高加索的俘虏》和《青铜骑士》等。
他的描写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至今仍是青少年的必读书。
他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思想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再回到19世纪40年代。
这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从萌芽、形成
到完全确立时期。
克雷洛夫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预言,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贵族青年“多余的人”第一个典型。
而果戈理在确立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上起了特殊的作用,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以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嘲笑鞭挞了专制农奴制俄国的腐朽和没落。
19世纪中叶,尤其是俄国在1853到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挫败后,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这一时期,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废除农奴制,这段历史在世界史上也有提及。
他们的代表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的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在《罗亭》、《前夜》和《父与子》中描写了贵族和贫民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而冈察洛夫的小说则描写了农奴制解体的画卷。
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一时期的作家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的心灵的观察,创作技巧也更加成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进入巅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苏联文学流派繁多,文学斗争错综复杂。
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最读这本书是中学时期,后来又读了高尔基的《母亲》,还有一本《青年近卫军》,记不得作者是谁,不过描写的都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后来,我还曾一度迷上了苏联小说,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仿佛跟着他们去到了广袤而又寒冷的西伯利亚大平原,也被卓娅的爱国献身之情所感动,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就像再读狄更斯的小说一样,虽然有种灰色调。
但却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里边。
苏联文学伴着我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以至于到今天我都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充满着一种憧憬向往之情。
盼望着有一天能有机会去到这个国家,去新圣母公墓瞻仰普希金、果戈理,去看托尔斯泰那最朴实无华的土坟,去西伯利亚找寻卓娅的足迹……
参考文献:
《列国志之俄罗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
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群言出版社
高莽著
《俄罗斯》大众文化出版基地李景贤、王佩蒂、
朴扬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