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摘要: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相去无几,本文从曹禺早期创作出发,简单地阐述笔者对于大学生话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创作一、大师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界,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
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观众点什么?根据曹禺的原初解释,再结合《雷雨》的创作情境和作品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寂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
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的冷酷。
正如曹禺所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
”作品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从周冲、四凤的悲剧,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最终的结局,从主人公周朴园最终孤独地活着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曹禺看来,宇宙是残忍的,世界是冷酷的,所以,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作者的思想决定作品的高度,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精妙的文字,也需要有思想有内涵,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不朽的传世佳作,唯有这样作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雷雨》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作品,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具有多重意蕴,其中,既有作者的本意,也有观众所理解的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客观意义。
从思想意义来说,它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意义:从家庭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从社会层面说,《雷雨》表现了社会的冷酷;从人生哲学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
前两个层面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客观意义,后两个层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
虽然客观意义也许并不是作者最初所想,但就是因为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深度,才使得观众能够理解到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曹禺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和观众的兴趣,他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的,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的。
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具有巨大的超越性。
首先它超越了中国传统戏的善与恶、正与邪、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已经不再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周萍等,我们很难分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美丑并举,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它超越了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戏剧模式。
其次它超越了对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表现。
曹禺同情、批判或控诉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具体的人、阶级的人,而是宇宙、世界、命运、人类自身。
这样作品也就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在精神含蕴上,曹禺的戏剧表明,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具有潜在性、召唤性,它给编导者、评论者提供了一个较大阐释空间、理解空间,留下了多方面探索的余地。
由于曹禺剧作的深邃性、丰富性、超越性,使读者与观众不能轻易地领会,难以达到审美理解的绝对同一。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他的戏剧,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当曹禺把他的审美经验、人生感受表现得越独特、主体精神表达得越深刻的时候,就越存在审美理解上的距离。
曹禺曾说过:“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
”创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
环境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与理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在中国。
我们看到,曹禺的每一个创作包括解放后他对自己作品的检讨与修改都与时代、社会、具体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他的作品也有让人产生感同身受之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精髓之所在。
二、现实与大师的差距(一)大师的高度难以企及1、当代已经不是话剧发展与超越的时代了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热点和艺术样式。
当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高度发达以后,话剧艺术早已被挤到了边缘而艰难地生存着,这是影视艺术兴盛的时代,而不是舞台艺术兴盛的时代,这是散文的时代,而非诗的时代,这是通俗艺术盛行的时代,而不是高雅艺术盛行的时代,而话剧无疑属于高雅艺术。
这也是没有大师的时代,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各自艺术领域的大师呢?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等都很难说。
在这样一个整个艺术都走向商品化、消费化的时代,话剧演出也不可避免地向着时尚化、快餐化、一次性消费的方向滑落,正如电视剧的制作一样。
既然是一次性消费,为什么还要去追求长远价值呢?因为那要困难得多、费力得多。
于是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屡见不鲜,这怎么会产生戏剧大师呢?2、当代也不是悲剧艺术发展与超越的时代纵观中外戏剧的历史,最震撼人心的还是悲剧作品,从《窦娥冤》到《桃花扇》,从《哈姆莱特》到《罗米欧与朱丽叶》。
世界级的文豪也大都是悲剧大师。
理论家曾将悲剧分为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念。
悲情悲剧歌颂的是悲剧人物的完美性和他们的死亡,唤起人们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欺凌弱者的憎恶。
崇高悲剧不仅体现对弱者的同情,更体现了对“人”的怜悯,它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曹禺较早地具备了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他把中国悲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尤其是崇高悲剧,在中国是少有的,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和精神刻画的深度,使悲剧达到应有的高度。
但新中国建立以后,悲剧观念、悲剧意识、悲剧精神都被时代所消解了,曹禺也放弃了对悲剧精神的追求,他所写的戏也远不如从前了3、曹禺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艺术积累、舞台经验等也是一般的戏剧家难以达到的从表面上看,曹禺是一举成名、一蹴而就的。
他是天才的戏剧家。
但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必须经过琢磨。
曹禺写《雷雨》,看来好像一举成功,而实际上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经过了一个琢磨的过程。
他从小就喜爱看戏,中学就演过戏,懂得了舞台艺术,积累了舞台经验。
大学时开始研读世界名剧,记下了大量的读剧笔记和剧中台词,做好了充分的艺术积累与艺术准备。
在生活积累与人生体验方面,曹禺也有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认识与人生感悟,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宇宙,他都在焦灼地思考,具备了悲剧意识和痛苦的感受。
在这多方积累的基础上,又经过近5年的琢磨、酝酿,才有《雷雨》的诞生。
可见,《雷雨》的成功是水到渠成,是瓜熟蒂落。
这也就是说,一个戏剧大师的诞生需要多种条件与因素的契合。
而当今似乎还不具备产生大师的条件,也少有像曹禺那样一生执着于戏剧,具有对艺术的探索精神与献身精神。
从这方面来说,当代也不可能产生超越曹禺的戏剧大师。
(二)向大师致敬虽然大师的高度难以企及,但是当代大学生还是可以从曹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这个时代,其实话剧舞台与影视还有一争,那就是话剧演出与观众互动、共同创造,这一优势,这一点影视是不具备的。
人们说:“一出话剧演出千百次,会有千百次的不同。
”因为话剧是在演出中不断体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创造的,是观众现场的反馈给予台上演员新的刺激,产生新的激情,完善人物形象。
曹禺的创作,特别是他早期成功的创作,具有悲剧的崇高性和内蕴的丰富性与深邃性,至今无人超越。
那么他的创作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话剧创作有哪些启示呢?1、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勇于进行精神探索。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
曹禺从创作伊始就关注人,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生命历程和心灵律动,具有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
他总是勇于挖掘人生,挖掘人性,向人生、人性的纵深处挺进。
敢于正视人间的矛盾、尴尬、不完满,乃至悲剧性的命运。
从而使艺术具有了人性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
当代创作要想提升品位,必须在这方面用功夫。
要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宇宙、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这点上,精神探索比艺术探索更重要。
否则在戏剧中玩弄一点叙事游戏、时空倒置、蒙太奇、意识流、结构的新奇等等都是无济于事的。
大学生毕竟阅历有限,更要多多探究,争取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2、感悟生活、提炼生活、想象生活的能力现在,一部分作家忽视了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现在也不怎么提倡深入生活了。
于是,躲在都市的写字间面壁虚构者有之,靠几个人的侃谈而写作者有之,专写室内剧者有之,未必动真的情感,未必有多少自己的人生感悟。
而曹禺的创作是动真情的,他总是以一颗郁热的心,焦灼的思考、独特的感悟投入戏剧创作的。
他不是简单地描摹现实、再现生活,而是把对现实的揭示与人性的发现结合起来,把对生活的表现与人生的体悟熔铸起来。
他不仅写人物的外在行为,更着意挖掘人的灵魂奥秘,这其中无不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友与仇、痛苦与希望。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注重提炼生活、苦心琢磨,具有非凡的戏剧想象力。
生活是丰富的,也是乏味的、平庸的,但艺术不能乏味,不能平庸。
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善于提炼生活、想象生活。
尤其是戏剧,在演出时空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浓缩生活,使戏具有浓度、力度、高度、深度,这对于戏剧的生命至关重要。
不能渗水、不能像注水的猪肉。
曹禺的成功的剧作,往往灌注着高浓度与高强度的情感与悲剧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严谨的创作态度戏剧创作对作者的要求比小说、散文、诗歌都高,因为它受舞台的限制,尤其是话剧,表现技法又单一,因此,可以说话剧是最难写的艺术。
这就要求创作者非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可。
抱着“玩文学”、“玩戏剧”的态度是写不好戏剧的。
抱着赚钱的目的也是写不好戏剧的。
惟有视戏剧如生命、热爱它、献身它,使写作成为一种燃烧,一种生命的需要和灵魂的喊叫,才能产生艺术精品。
也惟有精心打磨,“十年磨一剑”,才能产生上品。
而“一年磨一剑”只能制作出过眼烟云或昙花一现的作品。
曹禺的戏剧不是以“量”而是以“质”取胜的。
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需要少而精,尤其是在艺术普泛化、世俗化的当今,更需要曹禺式的严谨。
五、结束语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曹禺的经典作品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我们大学生创作话剧作品也要向大师看齐,即使到不了大师的高度,也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1] 田本相:《曹禺传》[2] 李默然:《吸纳融合创新》[3]曹禺:《<雷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