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一、生平及创作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

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

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

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

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

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

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

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1.《雷雨》的思想内容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

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

”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其中带有古希腊悲剧的模式。

古希腊悲剧实际上是一种命运悲剧,认为宇宙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人的理性无法解脱的力量,不管善恶好坏,把好人坏人一同毁灭,这就是命运。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与命运冲突的审美模式来表达人类对不可理解的宇宙人生的神秘困惑。

古希腊悲剧家都有共同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

因而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被理解为先天注定的灾难和死亡。

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欲望竭力奋争,但终究难逃命运的罗网。

古希腊悲剧笼罩着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和一定程度的命定观念。

神秘的命运主宰人生,这是古希腊悲剧昭示出的一个概念。

而曹禺表现在《雷雨》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极为相似。

在《雷雨•序》中,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狭的笼”意象在《雷雨》剧作中反复出现,就是作者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产生了“人难以逃脱命运牢笼”的观念的映射。

《雷雨》中的人物“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雷雨》剧中的主人公都在命运的火炕里打滚,都拼着性命与命运抗争,最终又都无一例外地被命运的巨掌击得粉碎。

侍萍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远离周家三十年,然而,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四凤竟然重蹈覆辙,不仅去周家做了使女,而且还与周家大少爷关系暧昧,在“残忍”、“冷酷”的命运面前,她只能仰天长叹,承受命运的捉弄。

繁漪在被不幸的婚姻压抑了十几年之后,“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繁漪希望得到周萍的爱情,离开周公馆,救出自己,却不得而走向疯狂;周萍想悔改“以前的罪恶”,利用四凤来拯救自己,想用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拯救自己,不料却更深地陷落在罪恶的泥沼中,最后走向毁灭。

大海闹罢工,是为了改变矿工们非人的命运,,却被工友们出卖,周冲爱上四凤是不愿走家庭指派给他的生活道路。

四凤要周萍带她出走,是已经感觉到前边有一口可怕的苦井在引诱她往下落,她挣扎着,抗拒着命运的安排。

内外交困已使周公馆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可是周朴园却要继续维持他在这个所谓“模范家庭”中的统治,要挽狂澜于既倒——这当然也是一种抗争——同颓败命运的抗争……。

当然所有这些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

曹禺对宇宙中斗争的主宰的理解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一脉相承。

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是古希腊悲剧家创作的焦点。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那些人无法把握,解释的现象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力量,它冷酷独断,无论人怎样奔突也无法逃脱它的控制。

在《雷雨》中,曹禺同样强调了命运的冷酷和强大。

他力图达到的戏剧效果也是古希腊悲剧式的。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作品着力地揭露了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并揭示出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另一方面作者在《雷雨·序》中说,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以及所受到的“神秘的吸引”,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显示出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以至于“在《雷雨》里,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从作者的自我阐述中,从作品的客观实际中,我们明显地感到《雷雨》的主题思想还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宿命论的因素,神秘的“天意”,以及要拉开“欣赏的距离”的艺术观点。

从对《雷雨》主题的多重解释中,正显示曹地这部剧作即是关注现实的(真实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崩溃),同时又是超越现实的,即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密。

《雷雨》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很深,人物在这种力量里活着,挣扎着,毁灭着,在结构技巧上,它又成功地应用了西方近代剧“回忆式”(即锁闭式)的方式,即把过去的戏剧同现代的戏剧在互相交错的节奏中向前发展,并且用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代的戏剧的发展,它在短短的篇幅里,表达了长达30年的故事。

2.人物形象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尖锐戏剧沖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為社會人的丰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任何叙事文学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主要任务,衡量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首先要看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生动、丰富,是否象真实的人一样。

在现实生活里,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是单一的、概念化的,而是相当复杂的。

《雷雨》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主导方面,如周朴园的残暴专横冷酷,蘩漪的果敢阴鸷,侍萍的正直善良,周萍的卑劣颓唐,四凤的单纯朴实,周冲的天真幼稚,鲁大海的嫉恶如仇,鲁贵的庸俗无耻,都对他们的行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这些人物并不是单一性格概念的化身,而是在激烈的紧张的戏剧冲突中有层次地展开,以丰满的精神活动使读者看到象真的人一样。

《雷雨》中的人物都是鲜明、生动、丰富的,下面我们分析几个人物。

周朴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帶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

他的思想性格是丰富而复杂的。

A、专横、冷酷通过与繁漪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他作为封建家长的极端专横、冷酷的面孔。

他在家中俨然是个暴君“他的意见救是法律”任何人都要绝对服从。

如强迫繁漪喝药,表面是对妻子的关心爱护,实质上在意的是自己的意志在家庭成员中是否得以贯彻,在繁漪再三声明没有病不想吃药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竟让周萍跪在她面前逼她就范。

他就是靠着这种冷酷和专横来保持自己封建家长的身份和地位,建立家庭所谓圆满的秩序。

B、伪善、自私通过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周性格中复杂性的一面,并不是伪善、自私索能完全概括的。

他年轻时和侍萍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生活,并生有两个孩子,但周公馆的规矩是不允许他这样胡闹下去,为他娶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小姐和后来的繁漪。

但他还是怀念被父母赶走的侍萍,从无锡到天津,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把她看作是自己的前妻。

甚至一听到无锡口音的人就打听梅小姐的下落,最后还令周萍认侍萍“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这一切用一个简单的虚伪是说不过去的。

如果我们不是把她作为一个对立的阶级,而是作为一个人来考察,应该说周对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一个人也许可能很自私,很冷酷,很专制,但作为人来说,他也有七情六欲,有他柔情的一面,也有他的矛盾和痛苦。

这样便真实而成功地刻画了这样一个有着微妙复杂情感的反面人物的典型。

但有些人却认为周的所作所为是伪善:表面看来,他确实是没有忘记侍萍,不但没有忘记,而且是朝夕地怀念着侍萍。

然而,当他知道他所怀疑的人,就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忽在声色俱厉地说道:“我来士什么?”仅是这五个,就把他那所谓朝夕怀念的伪装撕得粉碎,把他那“伪善”无耻的本质暴露无遗了。

作为在“你来干什么”的一连串的对话中,更进一步地揭露了周朴园的伪善本质。

下面不妨看看他们的对话: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仆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仆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几句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你来干什么?”是周朴园极度惊慌的表现,第一,因为周朴园一直以为早死了的梅小姐并没有死,而且此时就站在他的面前;第二,是因为侍萍活着,并且已到来,对他的家庭,对他的名誉是一个最大的威胁;第三是他确定不知道侍萍的到来究竟抱什么目的,而一时又无应付的办法,所以他说出了“你来干什么?”的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