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及对簧
文/梁家攀庞继达刘建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 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在猪群中 仍然较低,诱发猪瘟、伪狂犬、圆环病
合征病毒变异株感染引起,以高烧持续不 生存、循环及再次感染。 毒、猪流感、副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
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等为主要临床 菌、链球菌、附红体、弓形体等多种疾病 症状。从2006年的5月底开始,地处于 2临床症状 的发生,加上可能存在的未确诊病毒的作
中南、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南、安徽、 该病临床症状常见集中出现呼吸、 用,使大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 浙江、湖北、广东、福建等省份的部分 繁殖及神经系统障碍,病猪体温升高, 4.2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场
猪场,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肉猪相 可达4 1℃以上,呼吸困难、皮肤发红、 (户)没有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防疫不 续暴发了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治愈 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 到位,达不到有效预防疫病的效果。
率低的“猪高热病”,该病在2007年春 膜炎症状。中、小猪死后多数耳尖有发 4.3没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卫生环境差,
末、夏初在个别地区再度重演,呈蔓延 绀现象。有的病猪可表现为被毛长而粗 通风不良,带菌、带毒猪与发病猪在发
趋势,造成养殖户谈“热”色变,不 乱、关节炎、衰弱、苍白、黄疸、消 病早期未及时隔离或淘汰,导致病源入
敢补栏,严重打击了养猪积极性。 瘦等。粪便恶臭,呈算盘子状,最终瘫 侵并迅速扩散。 2007年4月初,广西玉林市多个乡 痪、衰竭而死。 4.4对饲养猪只没有严格做到全进全出,
镇不断有猪反复发热、高烧不退的病例 尤其是猪贩从不同的地区引进仔猪,猪 发生,流行迅猛、死亡率高,按当时情 3剖检变化 源混杂,极容易造成疫病传播。
况判断是“猪高热病”。我们通过流行 主要病理变化肉眼可见淋巴结尤其是 4_5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健全。由于 病学调查,临床表现观察及剖检变化分 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 猪价低,许多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
析,认为与防疫技术有关,某些养殖场 翻、内脏淋巴结也明显肿胀:扁桃体充 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 (户)未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防疫不到 血:喉头点状出血:心脏变形,质地柔 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对疾
位是发病主因,而气候变化、应激反应 软,心包增厚,浑浊,不透明,心包腔 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是诱因。主要传染源是带菌母猪和受感 内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蛋白;4.6免疫抑制因素的干扰,猪群在生长发 染的肉猪,其排出的粪、尿等污染了水 肺胸膜与肺脏发生粘连,肺脏变化为橡皮 育不良或应激因素较大的状态下,其自
源、饲料和环境,加之卫生条件差、消 肺、花斑肺,也有的肺脏显著增宽,内 身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弱,如猪蓝耳病、 毒不严,造成了疫病的区域性扩散。针 有胶冻样物,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 猪流感等病毒感染可造成免疫抑制,从
对病因,我们迅速制定了综合性防控方 沫,腹腔中有大量液体,肾脏肿大,表 而影响接种疫苗免疫抗体的产生。 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面密布点状出血,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 盂严重出血,膀胱黏膜出血点,脾脏肿 5防控措施 1流行情况 大,有出血性梗死。以上病变随猪的个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要采取综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差异、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性防治措施,其中,疫苗免疫是目前控
生,高发季节多在每年的4—9月份,常 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最有效措施。 呈连片发生蔓延的态势。猪群发病后, 4病因分析 5.1强化免疫
呈现“三高”的特点,即:一是发病 4.1“猪高热病”主要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经农业部检测认定,目前进口的猪蓝
率高,达40%一80%:二是死亡率高, 与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混合 耳病弱毒疫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建议
在20%一80%之间:三是妊娠母猪感染 感染和继发感染,导致猪只机体免疫功能 不要使用。最近农业部批准十三个厂家生产 的流产率高达40%,流产8#JL多为死 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 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是采用江西型
甄 两 两 西 匿面 甄了 ■ 菇 石 ——
2008 ̄4圆画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VDV—JXA1)毒株针对现在流行该病病
原生产的灭活疫苗,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 的免疫效果,是当前预防控制高致疴性猪蓝
耳病的最佳选择。前段时间注射了齐鲁动物
保健厂生产的山东型(SD1)毒株蓝耳病 灭活疫苗的,一个月后可以使用江西型毒株
疫苗加强免疫。推荐免疫程序如下: ①商品猪:21日龄首免2mI,50日
龄二免2 mI。 ②后备母猪:分别在配种前2个月、 1个月分别进行1次免疫4mI。
③经产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4 ml。
④种公猪:每隔6个月免疫1次4ml。 5.2药物预防与治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危害更多的是体 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因此药物控
制显得极为重要,发病时合理用药可以
减少损失,因此建议: ①病毒性疾病使用干扰素结合抗菌素
辅以治疗,可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 ②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应选择细菌
敏感的抗生素类药如氟甲砜霉素、头孢 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对症治
疗,注意用药疗程和交替用药。
⑧确认为原虫性疾病,应选用特效
药物并按疗程足量使用。对附红细胞体 病可用强力附红消进行治疗,对猪弓形
体可用制菌磺或磺胺类药进行治疗。 ④对发病严重的猪只可配合补液或肌
注植物凝集素、排疫肽等进行治疗。
⑤饮水给药:每吨水加15%头孢噻 呋300g、电解多维1 kg、紫维联抗1 kg、
扑热息痛 200片、葡萄糖5kg。 ⑥药物拌料:每吨饲料加爱乐新 75mq/kg、多效磺胺500g、电解多维
1 kg、黄芪多糖200g,连用5天,停用
5天,再用5天。 ⑦中药拌料:每吨饲料用龙胆皮、
黄芩、大青叶、鱼腥草、蒲公英、一 枝黄花、泽泻、茯苓、银花茎、桔 梗、麻黄、甘草、连翘、石膏、枝
子各0.5 k g,粉碎均匀添加。
匦萤匦圈2008 ̄4 5.3其他防控措施
5.3.1强化兽医卫生监督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新发现、
新变异的病毒性疫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
里,就迅速传播到多个省份,应该说这
与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生猪调运十分频
繁的现象有关,大小猪只的南未北往、人 员车辆以及工具的携带,为各种疫病的传
播创造了大量的可乘之机。所以,应尽
量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 方式,不到发病地区购买生猪及其产品,
对新引进的猪只必须做好检疫,并隔离观
察,确定无病的猪方可混群饲养,同时
禁止外未车辆与人员进入猪舍。 5.3.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规模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
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 散养
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要结合实际,努
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驱虫、消 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
工作,保持环境安静、阴凉、舒适,消 灭吸血昆虫,防止蚊、蝇、蠓的叮咬,
控制猫狗等动物在猪舍窜动,保证充足
干净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饲料中少加
或不加进口骨粉和血浆蛋白粉,同时在
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提高猪体抵抗力,降低疫病发生机率。 5.3.3严格消毒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可通过粪、尿及腺体分泌物散播病毒。建
立定期的消毒制度,严格消毒、杀虫、 灭鼠,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最大限度的
切断传播途径,减小疫病的发生机率。消 灭因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病原体污
染,同时也控制各种外未的病原体污染,
以及清理猪舍内粪便,保持清洁、干爽,
定时消毒,注意消毒药物交替使用,建
立一个清净、安全的养猪环境。同时也 要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
内也不要饲养其它动物,包括猫、狗等
宠物,以防感染弓形虫等疫病。 53 A做好免疫管理与疫病监测 做好其他疫病免疫工作,防止猪圆
环病毒ll型疾病、猪瘟、猪细小病毒
病、猪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及猪支原
体肺炎、猪喘气病、猪链球菌病等细菌 性疾病与猪蓝耳病的混合感染。定期对
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及时掌握猪群体
免疫效果及健康状态。 5.3.5隔离病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 发现病猪时要及时隔离后治疗,同
场的其它健康猪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合 理的紧急免疫措施。对病死猪,要严格
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
不 隹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
转运,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
禁运输、加工、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 对收购、贩运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 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将予以严厉打击。 5.3.6及时报告疫情
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指导原则
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 消毒、早扑灭、早免疫。因此任何单位和
个人发现猪只大批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 应立刻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接
到疫情报告后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要组织两名
以上专家到现场进行诊断,符合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和病理音I检变化的,判 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疑似高致病
性猪蓝耳病必须采集病料进行确诊,一般
采集血清样品和实质脏器样品,送实验室
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
测。疫情确认后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按
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及时准确公布,其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疫情。疫情一经确认,要由当地兽医行政
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及受威胁区,扑杀疫
点内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 物、污染物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
区内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
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
胁区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
进行紧急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