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旋学与研宓 2011年第4期(总第138期)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李秀萍,王先明,王亚琳
(保定学院审计室,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人格化,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审计成果运用的特殊化,其审计风险要大于其他 审计项目。应通过健全和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现代审计手段培训和继续教 育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 1)04—0052—0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可靠、不 真实、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做出
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 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
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接
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政 策,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部门领导人任职期间或
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
的一种审计活动。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模式,是 以检查和鉴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
单位主要负责人个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其个
人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审计制度。【lJ经济责任审 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由于审计对象的人
格化,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审计成果运用的特殊化, 其审计风险要大于其他审计项目的风险,并贯穿于
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 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审计滞后产生的审计风险。按照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
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中央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 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在具体
操作上,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绝大部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李秀萍(1966一),女,河北省徐水县,保定学院高级审 计师。
52 分是先离任后审计,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能被有效利用,使 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作用大打折扣;另一方
面现任者存在避嫌心理,又事不关己,能避之最好,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配合不积极的现象,影响
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加大了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最
近,中办国办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
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
施提供了依据,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操作 指南及具体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使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评价指标体系。规定中明确指 出经济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
种,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些环节上,既有被审计 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很
难界定个人对于决策所起作用的大小,同时,在经济
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领导水平及管理能力 等,致使责任很难区分,加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模式较单一产生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
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与 其期望达到的目的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实践证明,仅
依靠审计部门账面审计掌握的情况就对领导干部的 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依据明显不足。因为审计的
范围、内容是有限的,审计部门所认定的经济责任仅
限于根据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统计资料、 会议记录等。而一些领导干部经济犯罪问题常常不
直接通过财务收支反映出来,如贪污受贿、徇私舞
弊、挥霍浪费等,仅仅依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查实。
因而审计很难揭示一些账外的东西,仅依靠审计就 金融教学与研宓 2011年第4期(总第138期)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全面评价风险很大。
4.审计行为不规范产生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准 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很多
环节,任何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审计风 险。一是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重要性水平评估过
低,审计方案缺乏针对性;二是审计实施中取证不充 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审计评价失准,问题定
性失误;三是出具审计报告时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
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
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 5.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产生的审计风险。经
济责任审计政策性、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
质要求相对要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业务知 识和技能,还应有宏观、全局的视野,能够全面历史
地辨别和分析问题。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 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制约和影响了审计质
量,这就必然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1.采用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 质量和效率。首先,必须严格按照审计程序,遵循审
计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
实施方案。在审计准备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 (1)审计目标;(2)以往的审计经验;(3)会计报表使
用者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4)被审计单位的 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及业务性质;(5)被审计单位的
内部控制情况;(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 系;(7)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2]其次,
在审计方法上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
合、抽查和详查相结合、账簿会计资料审查和实物盘
点相结合、内控制度检查和调查研究相结合、查询 与涵证相结合。第三,审计报告阶段评价审计结果
时,首先应将审计中发现的尚未调整的错报漏报和 通过审计抽样或执行分析性符合程序所推断的未调
整错报或漏报进行汇总,同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 事项是否进行了适当处理,然后将汇总数与重要性
水平进行比较,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3]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 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审计风险。
2.进一步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防范审计风
险的根本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和质量控 制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审计人
员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审计, 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审计。因此,应推动有
关部门尽快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 系,在领导岗位职责中明确其经济责任,就经济责任
签订相关协议,以统一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
范围、内容和标准。本着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履职隋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问
3.建立交叉、联合审计和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审 计是一项面广、关联度高、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组
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
加强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协调解决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确保审计结果的独立、公正和
客观,应当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公开化程度,不仅包括
结果公开,也涵盖审计实施及审计评价等环节。 4.建立承诺制度,明确责任。在送达审计通知书
时,将被审计责任人承诺书作为附件同时送达,要求
被审计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
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是呆坏账、资产盘盈盘亏、 报废损失、账外费用或收益等资料必须真实合法。审 计组长应提供书面保证,保证按审计方案规定内容
和操作规程实施审计,谁违反承诺由谁承担责任。
5.积极推行“任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
部所任职务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它没有必须在离任时才能审计的限制,先离后审、先
审后离的矛盾也不突出,任中、任终都可以审。推行 “任中审计”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
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
量,降低审计风险。 6.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审计人 员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
中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其次要有过硬的
业务技能。一是加快知识更新,特别是注重汲取和更
新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方 向、目标和措施等知识,综合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 相关知识。二是改善知识结构。三是组建复合型审计
组,实行专业互补,优势互补。[51
参考文献: [1]侯绍林.经济责任界定的思考[JJ.中国审计,2011(6):39-41. [2]董大胜.审计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吉峻岭.换个角度看审计[J].中国审计,2008(14):57—58. [5]靳素平,王逵轩.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 计,2008(9):86—87. (责任编辑、校对:卢艳茹)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