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分析

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分析

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分析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企业对贷款业务风险的控制,企业非金融机构融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若企业对借款涉税政策不熟悉,在具体业务处理中就会埋下涉税风险的隐患。

本文对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
进行分析,以期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一、向金融机构借款的涉税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但在具体业务处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风险:
1、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2、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
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国税函〔2009〕312号文)
二、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的涉税风险
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

根据《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
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和《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1〕34号)文件的规定,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要想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需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

1、企业与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2、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3、企业在对外支付利息时,需要取得相应的发票。

如果未取得相应的发票,属于未取得税前扣除的合法凭证,税前不得扣除。

4、支付利息时,替债权人支付的税款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在实践中,当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时,与所付利息相关的税款往往由企业负担。

由于这部分税款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纳税人是债权人,因此不得记入债务人的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向关联企业借款的涉税风险
(一)向关联企业借款扣除限额的确定
1、据实扣除。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2、不超过规定比例准予扣除。

关联方借款不符合上面据实扣除的条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

3、企业计提未实际支付的借款利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扣除。

4、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属于关联方借款的范畴,参照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的计算。

(二)关联企业无偿借款涉税风险
关联企业间无偿借款面临按照“贷款服务”补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风险。

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2002]362号)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

根据上述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划拨,如果没有按独立企业之间的往来正常收取利息,则税务机关有权根据征管法调整应纳税额,并作出相应惩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