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说课

故都的秋说课


情境导入
解题 粗读课文 品味意境
设疑讨论
延伸拓展 结课及作业
创设情境
话语导入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 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 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 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 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 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 景交融的文章。
分组讨论赏析其余四幅图
秋 雨 话 凉
秋 蝉 秋槐落蕊 秋日胜果 残 鸣 秋槐落蕊
秋 蝉 残 鸣
返回
故都的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1、秋园静观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之奇观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记 叙、 描 写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一 一
说教材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
的 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 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 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 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 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 沉的爱国之情。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 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 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 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 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 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 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 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秋景时, 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 为序来记叙的? 2、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 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 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究竟 是故都的秋只有悲凉之美,还是作者内 心只爱悲凉之美呢?
返回
明确
1.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 同点把景物 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 神聚”特点。 2. 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是一曲对秋的悲凉的颂 歌!
以上我完成了课内的教学研习任务,接 下来告知学生,考试时,对散文的考察 是在试卷的文本类阅读这一块儿,对散 文词句、段落、手法的鉴赏往往会以一 些题目形式出现。试举《课时训练》第 二大题为例,进一步强调品味语言的方 法,提高和规范学生的答题能力。
课堂小结
1、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的表现手法。 2、学习具体揣摩品味散文的语言,捕捉重点词句。 3、明确了散文鉴赏在实际考察中的体现形式。
说课后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谢谢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示范赏析第一幅 破屋 浓茶 小院 鸽声 秋草
秋 晨 小 院Biblioteka 碧天 漏光 残垣 蓝朵一椽破屋 —衰败 沧桑 感 一碗浓茶 —-清闲 耐 人回味 秋色-----清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高远 洁净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秋声-----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悠闲 寒意(寂 寞) 破壁腰 ——残破 秋味-----悲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冷 落寞 秋草——萧索
课件制作人/原阳一中 娄素伟
郁达夫
目录

1 2 3
说教材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说学生情况


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高一
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它是散文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 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是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 的典型之一。它是郁达夫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 文中,作者选择故都的常见的景色,在细致描绘的五幅秋景 图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同时流露了作者对故都 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新教材入选这篇散文,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品味 文章优美意境和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提高提高审美情趣。

说教材
3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 结合。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说学生情况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有 针对性的确定重难点以及教学对策。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 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并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 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还没养成圈点批注、 品味阅读的习惯,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第二篇散文 的学习,力求帮助他们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初步学会鉴赏 散文,把握主旨。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⑴诵读法。 ⑵点拨法。 ⑶探究讨论法。


(二)学法:
(1)课前预习法 (2)诵读感知法 (3)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 解题 (三) 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 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六)迁移运用 (七)课后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