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 ,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 ,开展创新创业教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 1990 年 ,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 ,但我国大学生创业 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 ,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 ,“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 群体中仅占 3.7%”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 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 起步阶段 ,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创 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 ,在我国一些高等院 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 ,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 成为较普遍的形式 ,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 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现状来看 ,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 ,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 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 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 理品质 ,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 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 ,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是工 作岗位的创造者” 。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 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 ,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 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 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新颖独特地 解决问题 ,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 有的能力包括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

2001年,我国有 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 , 2005年增至 338万人,2006年达到 413万人 ,2008年、 2009年分别为 559万人和 611 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 ,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 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 ,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 70%,其中本科生的待 业人数 2001年为 34 万,2005年达到 79万,2007年为增至 144万, 2008年、 2009年由于全球经 济危机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 ,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 地涌入人才市场 ,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 ,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再加上 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减员增效 ,难以接收更多毕业生 ,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单位也因结 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而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育,教育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来 ,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 要途径 ,同时也能大大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

展的需要 ,在人的全面素质中 ,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 ,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 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 来的人才竞争中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 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通过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 良好的创业素质 ,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 ,进而促使学生注 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 (一)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 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

毕业生已突破 200 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 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 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在毕业生数量年 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 数量逐年上升。 国家教育部的有关 统计显示, 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 70%左右, 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 很多。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 择业观念, 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

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 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 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 也就是要求未来 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 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 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 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 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 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 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 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 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21 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际是科技和 教育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 富有创新精神、 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 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 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 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 础性内容, 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 用。 (二)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 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 他们不清楚 如何融资、 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 甚至连基本的财务、 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 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 市劳保局每月都 有免费的创业者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其次, 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 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 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 考,选择啥子行业来做才气更接近成功。 建议最好先到相干行业去打工, 熟悉一些行业的运 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市劳保局到场见习培训,有 50 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在见习培训中选 择创业方向。 再次, 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哄骗政策。对大中专结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称里 有不少相干的优惠政策, 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 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 哪 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最 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心理脆弱是大大都大学结业生的通病, 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 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以是, 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 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

统化、科学化、规 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 统化、科学化、 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 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 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 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 内容的改革上, 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 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贴近学生实 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 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 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是关键。 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 课外活动, 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 重视 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敢于竞争、 敢于冒险的精神, 脚踏实地、 勤奋求实的态度, 锲而不舍、 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 不畏艰难、 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 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 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 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 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 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 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模 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4、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其目的在于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重视综合能 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当前高校开展 创业教育的重点。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 增强创新意识和 创业精神; 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通过他们的事 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 智慧 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 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 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 形式的 “创业教育” 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