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初
探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黄素芳 侯如艳 高烁烁 倪秀宏
【摘要】 通过对中医古籍与中医药期刊刊载的治疗冠心病有效
方剂283首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治疗冠心病常用组方配伍方
法有19种,并对其中常用的8种配伍方法作了简要分析。认为治疗
冠心病基本法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其中扶正法依次为补气、养
阴、补血、补(肾)阳,祛邪法依次为活血、化痰、理气。这些法则常
常相互参合、交互为用,形成冠心病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冠心病/中药疗法 方剂配伍 文献研究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
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显示较好疗效。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
病的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我们对中医古籍中与现代中医药期刊刊载
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方剂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方剂的来源主要涉及两大部分:(1)古代医籍中记载的治疗胸痹、
心痛有效的名家名方。我们搜集了从汉代到明清及民国时期的20部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经典医籍中有关胸痹、心痛治疗的有效方剂。包括汉代张仲景的《伤
寒论》、《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民国时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
剂。(2)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国内
权威数据库1979-2007年间40余种中医药刊物中所涉及到的治疗冠
心病的中药复方,期刊包括《中医杂志》、《新中医》、《中国中药杂志》、
《河北中医》、《浙江中医药杂志》等,以及各中医药院校学报如《广
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等。以”胸痹”、”心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2 结果
通过以上搜集工作,共收集到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600余首。
再根据是否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治疗病例不
少于30例,且总有效率在75%以上),再次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效方
剂283首。通过对每一首方剂的组成配伍进行分析,按其组成的各类
药物在方中作用的主次依次排列,从而归纳出其配伍方法及治则,然
后再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1 各方剂组方配伍与治则的频率排序 将组方配伍和治则基本
相似的方剂归为一类,将同一类方剂按其使用频率列表排序。表1结
果表明,共有19种组方配伍方法,其中益气祛痰、活血化瘀、养阴
补血居首位,为主要治则。
2.2 常用配伍方法浅析 根据上述方剂组方配伍的研究分析结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果,对其中使用较多的配伍方法简要分析如下:
(1)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痰药:气虚是冠心病发生的根本,痰与
瘀是本病的继发因素,此为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则
出现心血瘀阻;脾气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肺气虚,则气化不行,
升降失常,浊阴因而凝聚为患。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瘀血
痰浊等浊邪内干,心脉不畅,则发为胸痹心痛。故此方法为临床最常
用。 表1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剂组方配伍与治则的频率分布
(2)养阴补血药配伍活血药:心以血为本,血以阴液为根,心阴
不足,血难养之,则心胸痛闷如窒;心以血为养,血以心为用,心血
不足,则运行失畅,故瘀阻心脉。因而在治疗上应养阴与补血并举以
治其本,再兼以活血化瘀通脉以治其标。
(3)补气药配伍理气、活血药:近代名医张锡纯言:”是大气者,
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1]。
故冠心病治疗以大补元气为治本。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
血瘀,故又当辅以理气活血之品,使补中有通,补不涩滞,其病易痊。
(4)化痰药配伍理气药:胸痹多由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乘
虚上乘阳位而成,邪正相搏,胸阳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时以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为基本治法。痰去则气易顺,气顺则痰易祛,两
者配伍相得益彰。
(5)化痰药配伍活血药:冠心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
夹杂。虚为气虚、阳虚,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发作期以标
实表现为主,多见血瘀、痰浊互结,闭阻心脉,故当治以豁痰开结、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活血通络为法。
(6)活血化瘀药配伍清热凉血药:瘀血阻塞型冠心病在临床上也
十分常见,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主,以通络化瘀通心痹,从而
缓解胸痹之心痛。但单用活血化瘀药稍显单薄,因瘀血常由气机阻滞、
热邪炽盛等所致。反之,血瘀日久也可导致郁热内生,造成瘀血热邪
内结,病情更为复杂。瘀血阻塞型冠心病临床治疗常配伍清热凉血药,
使血瘀得化、血热得清,则血脉自通。
(7)理气药配伍清热泻火药:冠心病早期多以标实为主,而标实之
中,又以气滞为主要环节,因标实之痰瘀火旺每因气滞而后成。此外,
肝主疏泄,助心行血,肝气郁滞亦可加重心脏之本虚。因此,肝失疏
泄则不能维持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心脉滞涩而发生心痛、胸痹等
证。临床上因情绪恼怒而导致肝气郁滞、心脉滞涩挛急,表现为心胸
憋闷疼痛、脘胁胀满;若气郁日久化火则还可见烦躁易怒、口苦、心
中烦热等症状。故治以疏肝理气配以清热泻火,使肝热得清,肝气得
舒,心脉心血通畅,则心痛自止。
(8)补阳药与滋阴药配伍: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
脏六腑相互维系,达到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肾为生命之根,为先天
之本。肾虚则引起机体一系列劳损,故有”百病生于肾”之说。冠心
病病位在心,病根在肾,故有人认为肾虚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
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治疗上补肾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防治冠心病。可采用张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
3 讨论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对上述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做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1)本文筛
选出治疗冠心病的283首方剂中,属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方剂有
230首,占81.27%。张仲景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
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2]。”责其极虚”指出了胸痹
之根本所在,正气虚为胸痹之本;”阳微阴弦”说明了胸痹本虚标实
之病机特点。以上统计数据也证明了张仲景这一观点是切合临床实际
的。(2)在补法之中,涉及补气药的有171首(占60.42%),之后依次
为养阴药74首(占26.14%),补血药68首(占24.03%),补阳药50首
(占17.67%)。可见冠心病患者正气虚中以气虚为主,阴虚、血虚、(肾)
阳虚次之,而且常出现兼挟现象,如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
等。(3)在祛除病邪的药中,不同程度涉及活血化瘀方共有262首(占
92.56%),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为化痰方97首(占34.27%)、理气方88
首(占31.09%)。可见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是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祛
邪方法。(4)补气、养阴、补血、补阳和活血化瘀、化痰、理气是冠
心病治疗的基本法则,各种法则常根据临床见证不同而交互为用,从
而构成了冠心病丰富多彩的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
由于受时间、地域、不同个体以及不同医生用药经验的影响,各
类药物之间的配伍纷繁复杂,配伍涉及到单类药物组方、两类药物的
配伍组方、三类甚至三类以上药物的配伍组方。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
组方配伍,均应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合理组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的
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 河北人
民出版社,1977:32.
[2]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19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