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搜集、处理、利用各种信息成了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能力。

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的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革。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来,它的提出打破了固有的“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转变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设想也不能变成实际教育效果,所以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这是本课题选题的宏观社会背景。

近几年来,我校在教育研究方面一直倡导“扎根于实践、扎根于课堂、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开展了两轮“我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校本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一种“草根化”的教育研究特色。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促进下,自觉地研究教学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教科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成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更成了学校教师的自身需要。

这是选题的内在依据。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老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有些教师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我们学校的一部分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以零碎的方式呈现,不够系统和深入,还有一大部分老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太过狭隘,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或者课外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忽视了社会生活,忽视了课堂生成的资源,忽视了自己的个性特长。

所以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纠正“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2)改变一部分教师“零敲碎打”的局面,通过系统的研究,引领广大教师走进课程资源整合的广阔天地,并从中获得发展。

(3)改变学生被动地获取资料的现状,培养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处理、加工的能力,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疑问等也是课堂中重要的资源,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这一课题研究,能有效地转变教师观念,如教师头脑中传统的教材观、学生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快教师的成长。

本课题如果研究成功,对于学校来说,将在课程资源整合这一领域中走到前列,并为其他学校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范型。

对于教师来说,能在研究和实践中大大提高科研素质及教学素质,由此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没有很好地解决,所以它的成果将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重要参考,并能有力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是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它是教师们比较生疏的一个概念。

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特点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如课程资源的划分、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操作性不强。

另外,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研究较多,缺少针对单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深入研究。

我们这一研究课题切入口小,将对单科中的资源整合作出系统、操作性的策略研究(拟从语文、数学学科的研究切入,通过两年的研究,积累经验,再辐射到其他各学科),对教师来说更具有可操作性。

本课题将在借鉴、参考有关课程资源整合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这一研究力求较之以往的研究更有系统性、操作性,为理论、原则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行动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一)课题界定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语)。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及主要途径,课程资源整合必须抓住这一基本途径,否则必将会事倍功半。

我们这一课题限于时间和精力,主要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不涉及其他教育类资源(如教育管理、德育类),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它包含的意义极为宽广,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

如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它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划分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载有课程资源的物体或存储和传递课程资源的工具,可以把它划分为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按课程资源获得的方便于否,又可分为远态课程资源和近态课程资源,等等。

3、整合:是指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优化不同的课程资源,把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这些资源都紧紧围绕目标这个“魂”来展开,而不是以杂乱的形态出现。

4、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即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途径,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这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新课改的实施,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地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成为了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充裕的空间,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支撑性理论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学生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

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从而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能力就可以描述的,它是一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就课程设计而言,应设计多元智力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之需。

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多学科的知识及多元的智力相配合,每个学生透过与知识的应用有关的内容和活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差异,将课程经验统整到他自己的意义架构中,并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成经验和知识的有效整合。

就教学设计而言,本课题研究坚持差异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自信地、更好地发展。

3、现代课程理论。

(1)后现代课程论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指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动态性、过程性、生成性,否定了课程的预定性、静态性。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参与者交互作用、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注重课堂中没有预设的动态的生成,关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信息加工、多元表达等方式经历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是十分重要的。

(2)人本主义课程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情景。

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

为了真正体现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要求课程资源整合必须建立在儿童真正需要的基础上。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课题研究目标1、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探讨出一套选择、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有效策略;建立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库。

2、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内容1、探讨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主要按照“文本资源——非文本资源”的框架,探讨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整合的策略。

这里的“文本”是指人以外的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如教科书、教辅资料、课外读物、网络、音像资料、图片等;这里的“文本资源”是指由文本承载的与课程、教学目标有关的信息总和;非文本资源是指教师、学生拥有的不是由文本承载的课程资源,本课题中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

课题研究的学科主要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

▲语文学科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文本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

①现行教科书与其它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现在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色彩纷呈,用得比较多的有人教版教材、上海的s版、h版教材、苏教版教材(我校现在使用的就是苏教版教材)等等。

这些不同版本中的同题、同类的课文在编写、练习设计、教学要求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我们将通过比较、分析加以整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②、现行教科书中不同类型课文的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现行教科书中的课文包罗万象,涵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

我们试图从题材和体裁这两个纬度,把教材分成写人、叙事、写景、诗歌、童话等若干不同类型的文章,具体探讨不同类型课文在选择、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时的不同(或许也会相类似)策略,并把“点”推向广阔的“面”,使教材成为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为今后同类课文的资源整合提供参考。

此研究内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非文本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

收集一系列课例,从中提炼出非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有意识地抓住机会,处理好偶发事件,从教学中再提炼出新的非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般而言,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积累和利用,其本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资源。

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究竟应具有怎样的综合素养,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习惯、工作情感和态度,不同类型的教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整合方式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