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年 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邓艳芳 (青海省草原心站-,西宁810008)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资料,初步摸清了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 了一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887(2012)04—0078—04
青海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全省95%以上的地区 为草原牧区,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0m以上,生态环境 严酷。全省天然草地面积3.646 7 ̄10 hm ,占国土总面积 的51%,草原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国 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草原作为青海省土地资 源的主体,不仅构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同时,草原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其生态地位 和作用非常重要。青海省草原区是著名的长江、黄河、澜 沧江、黑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青海 省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1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1.1草原植被 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寒草甸生态系 统,面积2.366 7 ̄10 hm ,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以 高寒草甸为例,1980年全省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为 84.18%,其中禾本科牧草平均占10.89%、莎草科占 41.25%、豆科占2.95%、可食杂草占29.09%、不可食杂 草占7.80%、毒草占8.02%,总盖度达60%~95%,草层 高9~16 em,年均每公顷产鲜草2 550 kg,1 m 草地有15~ 30种植物;2000年全省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为76.28%, 其中禾本科牧草平均占9.96%、莎草科占38.57%、豆科 占2.09%、可食杂草占25.66%、不可食杂草占14.50%、 毒草占9.22%,总盖度达50%~9O%,草层高8~22 em,年 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 879.95 kg,1 m 草地有12~28种植 物;2008年青海草地可食牧草比例平均79.57%,其中禾 本科牧草平均占14.35%、莎草科占41A9%、豆科占2.17%、 收稿日期:2ol2—03—26 作者简介:邓艳芳(1976-),女,畜牧(草原)师,硬圭 可食杂草占21.56%、不可食杂草占10 ̄0%、毒草占9.73%, 总盖度达45%~90%,草层高l0~25 em,年均每公顷产鲜 草2 310 kg,1 m 草地有10~30种植物。从3个不同时期 草地群落结构分析,2000年牧草产量和植被盖度与1980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与 2000年相比,牧草产量有了提高,但植被盖度略有下降, 下降速率趋缓l1]。 1.2 生物灾害 1.2.1 鼠害情况全省草原鼠害面积1980年约0.540 0× 10 hm ,2000年约0.786 7×10 hm ,2008年约0.740 0× 10 hm 。从3个不同时期鼠害情况分析,1980年至2000 年鼠害上升趋势明显,增加面积近0.2467xlO hmz,2000 年至2008年基本趋于平稳。 1.2-2虫害情况全省草原虫害面积1980年0.097 3× 10 hm0,2000年0.035 5 ̄10 hm ,2008年0.1242×10 hm 。 从3个不同时期虫害情况分析,1980年至2000年虫害 面积有所下降,而2000年至2008年虫害呈现上升趋势, 面积增加明显。 1.3草原退化情况 1980年全省牧区草原面积3.860 0 ̄10 hm。,共有退 化草地0.619 1 ̄10 hm ,占草原面积的16.04%,其中重 度退化草地0.092 9xlO hm ,中度退化草地0.371 5xlO hm ,轻度退化草地0.154 8xlO hm ;2000年全省牧区草 原面积3.646 6 ̄10 hm ,共有退化草地3.276 5 ̄10 hm , 占草原面积的89.85%,其中,重度退化草地0.435 6 ̄10 hmz,中度退化草地1.238 9 ̄10 hm2,轻度退化草地1.601 9x 10 hm ;2008年全省牧区草原面积3.646 6xlO hm ,共有 退化草地2.884 OxlO hm ,占草原面积的77.99%,其中, 重度退化草地0.472 2 ̄10 hm ,中度退化草地0.783 2x 10 hm ,轻度退化草地1.588 6xlO hm 。1980年到2000 年间草地退化十分明显,草原退化面积增长了5.29倍; 2000年到2008年草地退化面积有所下降,退化趋势减 第32卷第4期 综述与专论 缓。 1.4草原开垦情况 建国以来,青海省草原经历了2次较大的开垦过程。第 1次是1958年至1962年,开垦优良草场0.0380 ̄10 hm , 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成本过高、效益甚低,种粮失败, 被垦草场弃耕0.026 8 ̄10 hm ;第2次是1995年至2000 年,开垦草场达0.407 0 ̄10 hm ,其中大部分是第1次大 开垦时的弃耕地,仅很少部分是便于浇灌的优质冬春草 原。1980年到2008年间,共开垦草原0.742 6 ̄10 hm 。 2000年以后,青海省加大了制止开垦草场的督查力度, 推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了开垦草原违法行为,开 垦草原的行为大幅下降 ]。 2草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草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草场 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草原畜牧业生产陷入了超载过 牧一草场退化—牲畜无草可食一牧民无法养畜的困境, 致使草地大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 低,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湿地萎缩,区域水源涵养功 能下降。全省90%以上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 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1.633 3 ̄10 hm。,比1980年 增加1.260 0 ̄10 hm ;重度退化面积0.440 0 ̄10 hm ,比 1980年增加0.346 7:<10 hm ;鼠害面积发生0.800 0 ̄10 hm ,比1980年增加0.260 0 ̄10 hm ;虫害发生面积 0.1242x107hm ,比1980年增加0.0269×l0 hm 。草原生 态环境整体退化趋势持续加重。 2.2草原承载力下降,以草定畜难以实现 随着牲畜数量无序增加,草场超负荷承载,牧草得不 到休养生息,导致草原生态恶化,草地生态系统趋于超 载一退化一再超载一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演替状态,草场 承载力大大降低,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牧区6州 有牧业人口75万,牧民人均占有草原面积48.600 0hm , 从1980年到2009年的近三十年间,全省牧区牧业人口 增加了18.99万人,增长了35%,而牧民人均占有草场却 减少22.333 3 hm ,降低了32%,人均饲养牲畜由35个 羊单位锐减至22个羊单位。而青海省天然草场合理载 畜量2000万个羊单位,目前实际承载3 500多万个羊单 位,超载1 500多万个羊单位。根据草场载畜能力以及维 持牧民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人均拥有50个羊单位)计算, 现有草场仅能容纳40万人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草定畜难 以落实 J。 2.3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青海省畜牧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低投 入、高索取。牧业生产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的困境, 仍保持着传统草地畜牧业原始落后的依靠数量增长的 发展方式,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这种以牧户家庭为单 位的生产单元广泛存在规模小、畜牧业资源利用不合 理、生产小而全、产出低等问题,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 差,难以开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商品生 产,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从而制约了牧业增 效、牧民增收。尤其青海省草原基础建设滞后,其规模和 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牧区标准 牲畜暖棚覆盖率仅占23%,畜均占有围栏草地0.186 7 hm ,人丁饲草料基地仅有17.264 0 ̄104 hm ,畜牧业可持 续发展后劲不足l4]。 2.4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实施草场承包制,虽然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性,但也因此削弱了政府控制牲畜无序发展的行政约束 力。一方面,草原法律法规不完善。2003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草原法》颁布实施后,因国家没有制定出台与之相 配套的《草原流转管理办法》、《草原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办法及标准》等法律法规,对 随意征占用、使用草原,牲畜超载过牧等行为难以进行 有效遏制,加速了生态草原的退化,降低了草地生产力。 另一方面,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没有完善 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支撑,减畜与增收的矛盾Et渐 突出,以草定畜T作难以有效推进。近年来,国家组织实 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 建设_T程等保护草地生态恢复的工程项目,对减人、减 畜给予了适当补偿,但由于补偿标准低、内容单一,减人、 减畜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以退牧还草工程为例,草场 禁牧后国家只给牧户每公顷补助41.25 kg饲料粮,折合 现金37.12元,补助10年也只有371.20元,只相当于目 前的15 羊肉价格。实行禁牧后的生态移民户,每户每 年仅能享受3000~6000元饲料粮补助款,按每户5口人 计算,人均只有600~1 200元,远远低于当地农牧民人均 收入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牧民禁牧后的基本生活需求。 2.5牧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增长趋缓 青海牧区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 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6.60%,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条 件限制,主体经济以天然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 济发展远远滞后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据统计,2009年,牧 民人均纯收入仅3 065.1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相差1 793.29元,而且差距还在逐年扩大。在保护草原生 态的背景下,如果不及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牺牲牧 民经济利益为代价,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将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