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设计与绘画的5大差异

平面设计与绘画的5大差异

平面设计与绘画的5大差异
平面设计与绘画的5大差异
一、现代绘画是个性的表露
绘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
现,重复的绘画没有生命力。回顾绘画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
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每
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他们
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作
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
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家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
我。这方面,梵高无疑最具典型的代表意义。梵高于他生前极其艰
苦的条件下所创造出的大量个性化作品从未卖掉过,就是因为其作
品的极端“个性化”,以致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绘画个性化的表现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手法上。当今的
世界正走向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
每一个前卫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在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
的今天,架上绘画似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前卫艺术家们为了表
现具有个性的独创性,往往将一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式样相结合,以
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光怪陆离的所谓“个性”的艺术品在现
代艺术展中司空见惯,艺术家们完全不必考虑观众能否接受,而只
表现自己的创新。

二、依附性是现代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本质反映
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上。设计作为商品
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包装”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
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
考验,设计得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
日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时,都会尽
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方面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
揣摩他们的心理,以使自己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客户
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不得不服从客户对他
提出的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
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很满意了,但最终的评判还是客户对其设计
能否通过。

在这里有一种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好
作品”,而未通过的设计不一定就是“坏作品”。我们常常可以碰
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为某一设计出了一组方案,对其中的某个方
案很满意,而客户往往选中的却是设计师自认为“陪衬”的方案,
最终的裁决权当然是客户。设计师只有屈从于他们的“上帝”,这
就是市场。

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还体现在“市场”是设计的指挥棒。市场的
强劲与疲软将直接影响设计行业的起伏。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
初,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过剩,消费匮乏,市场处于严重的
经济萧条状态,生产停滞不前。荷兰的顿巴设计公司上门为一些厂
家服务时得到的回答是:“经济不景气我们暂时不需要设计,现有
的设计就足够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当市场上某种产品在卖方
市场状态,产品供不应求,厂家对“设计”也会不屑一顾。

三、对混浊美的追来是绘画艺术的本质体现
绘画与设计的区别不仅仅体现任“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
还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混沌”一词是“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中国人喜
欢含蓄,认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不确定
的耐人寻味的特征,这和中国的古哲学与宗教有关。中国古典绘画
所表现的“空灵”、“气韵”,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笔墨
表现无限的意境等美学思想,都在于这种“混沌”之美。

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但一般来说仅是借用绘画的表
现手法,以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而已。它们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我
们从杉浦康平等大师的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具体来说:杉
浦康平为敦煌设计的系列从书,从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国画“空
灵”、“气韵”之境界,而更深刻的是他把敦煌中的图形元素,运
用现代设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加以组合。这种“空灵”混沌美的境界
只是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最终能真正反映出这套
系列丛书的内涵。这充分表示出大师的独具匠心和对绘画与设计关
系的把握上。

在西洋绘画方面,虽然流派众多,形式各异,但整体精神同样是
在追求“混沌美”。古典油画尽管形态表现得细致、逼真,但其意
境追求的则是深奥悠远,发现出不确定的“混沌美”。而现代派追
求的则是标新立异,追求的是超现实荒诞的不确定性。米罗追求的
是童趣的海底世界般的梦幻,体现着不确定的“混沌美”,柏洛克
则拎着颜料桶在画布上滴洒而不拘一格,他似乎是更接近在追求着
“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绘画对“混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材料肌理的选择上。何种题
材何种效果,需要何种肌理是绘画追求混沌美的表现之一。绘画,
尤其是现代绘画,在一幅作品中选择综合材料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
地,多种材料的运用旨在加强画面的“混沌美”的效果,通过扑朔
迷离不确定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目的。

四、秩序美是平面设计的核心体现
设计不同于绘画还体现在对秩序美的追求上,现代设计对实体的
进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则。形式是实体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
可以看出德漠克得特以原子结构来解释宇宙实体的内在形式,毕达
哥拉斯派则以数理描述宇宙实体的外在形式,他们从天空星辰的布
局中悟出了点、线、面的几何关系,从而把数推为宇宙的本体(“宇
宙”这个词在古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

在设计方面,数对设计的影响,远的不说,仅从近代有关设计的
理论,对平面设计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如瑞士设计家约
翰·契肖德所发明的数字逻辑形体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再如
设计家罗尔·罗塞利奥对哥特式圣经内页边缘数值比例的发现,即
著名的九段划分法,他求出了开本宽度尺寸的一个1/9作为内边,
两个1/9作为外边,开本宽度尺寸的一个1/9作为天头,两个1/9
作为地脚的规律。而在1946年,方·德·格拉夫根据罗尔罗塞利奥
的九段划分法,求边缘的比例图,发现了用几何计算的简单方法取
代九段划分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蛇瓜式划分法”。

在现代设计史上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勒·科布歇。
他运用建筑学的基本理论根据人体比例进行黄金分割,被称为模数
设计体系。模数最初对于建筑形式有着重要的贡献,后来被运用到
平面设计中。模数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对太阳神的肚脐、头顶和伸
直手臂的指尖进行分割。之后勒·科布歇将之变为44个长方形进行
空间分割。模数体系的核心,就是试图利用人们对级数变化心理反
应所产生的秩序美进行设计。在勒·科布歇发明模数之后,欧洲各
国设计师纷纷运用这一设计原理并将之进一步推进,最终形成了网
格设计的理论体系。网格设计体系把几例分析法和数在平面设计中
的运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征是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
感、清晰感。总之,它是以理性的数理为基础的形式法则在平面设
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的例证来看,设计的美感体现在有秩序的数理的韵律上,
这点与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五、平面设计的独立性体现在版式编排和字体形态上
绘画是以图的形态传达着信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可以浓缩巨大
的信息内容,是文字高度浓缩的载体,在某些场合它可以代替或补
充文字的不足。虽然如此,由于绘画与文字传播的功能存在着较大
的差异,绘画作为单独的艺术形式其画面不存在文字的说明。既然
绘画艺术可以无文字表述出现,故此它也就不存在版式编排问题。

而设计无论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还是特地为某种产品服务,
都必须有文字的说明。只有通过文字形态的存在,其自身价值才能
够得以充分体现。现代平面设计作为版面设计(typography)有两种
意义上的版式编排:一种是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另一种是纯粹文字
间的自由组合。这两种形式均可称为版式设计。但无论哪一种形式
的版式设计都离不开文字的存在。一方面版式编排需文字组成,另
一方面文字本身形态的差异也丰富了版式编排的多样性。从世界范
围来看,各国各民族文字其形态演化的过程都来源于“画图记事”,
与图相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