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英国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研究教育学院张志博 2015212031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作为世纪之交的二十年,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二十年是各种教育思潮相互激荡、新的教育课题不断涌现的二十年。
作为世界上的教育强国之一,英国的教育研究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上:在21世纪之前英国政府出台的高等教育政策中,重要的有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1966年的《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1987年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1991年的《高等教育的框架》白皮书、《1992年继续与高等教育法》、1997年的《迪尔英报告》、2003年《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
从《罗宾斯报告》到《迪尔英报告》这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变迁中,可以发现英国政府极其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发展,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评估,重视高校资金解决方案的设计。
直至21世纪初,规模、质量、经费这三个主题依然贯穿于政府的研究报告中。
如《2004年高等教育法》、2010年《布朗尼报告》和2011年《将学生置于系统中心位置》白皮书。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深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两党政治在高等教育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例如两党政治的博弈促使高等教育政策渐进式的变革;两党政党文化传承促进高等教育政策持续性发展。
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政策发挥了调节检验作用,如市场经济调节英国高等教育学费政策;市场经济检验英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
绅士文化对高等教育政策起到了隐形把控作用,如绅士教育文化无形中制约着英国高等科技教育政策精英教育文化隐形中制约着英国公平入学政策。
以及国际因素和政策决策者等也都对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发挥了影响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在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罢了。
由于英国教育制度的典型性,也由于英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影响,在世界教育这块舞台上,英国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许多革新和试验一直是较为引人注目的,而教育革新和试验的前提和结果,以及其过程,都是依靠教育研究来形成和推动的。
正因为如此,关注英国所进的教育研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对本国教育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关于英国教育的文献很多,但是针对于英国教育研究本身的文献较少。
涉及到英国教育研究的书籍有伍振蔫著的《英国的公学》、英国马尔科姆?泰特著,侯定凯译的《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王承绪、徐辉主编的《战后英国教育研究》、王承绪著的《英国教育》、祝怀新著的《英国基础教育》、刘晓明著的《人本的教育:英国的教育考察》以及吴松弟著的《英国教育亲历记一素质教育在英国》等。
同时由于英国高等教育制定与实施深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两党政治在高等教育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例如两党政治的博弈促使高等教育政策渐进式的变革;两党政党文化传承促进高等教育政策持续性发展。
所以也分别有从布莱尔执政时期还有卡梅伦联合政府时期对于教育政策研究走向的分析。
当前国内的研究都是选取某一项教育基本政策或者某一领域的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的,潘发勤的《英国高等教育:优势,挑战与对策》,高云和张民选的《第三条道路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都是对布莱尔执政时期高等教育领域政策进行的研究。
在《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2010年第12期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程晋宽及其硕士生李平共同撰写了《英国联合政府自由、公平、责任的基础教育政策》一文,较为详尽地向我们介绍了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基础教育政策。
还有部分学者将自己的关注点置于卡梅伦联合政府某一具体的教育政策上,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卡梅伦联合政府所主张的自由学校计划的研宄上。
这一方面的论文包括:《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苗火才发表的《创建自由学校》,《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发表的华东师大教育系杨光富撰写的《卡梅伦政府教育新政:创建“自由学校”,确保教育公平》2011年第5期发表的华东师大教育系周全、王政撰写的《英国自由学校教育政策改革述评》等文章。
这些文章的研究对象皆是自由学校计划,其论文框架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自由学校计划实施背景;二、自由学校政策内容;三、自由学校政策改革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等。
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关于英国教育研究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英国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们试图通过这些批评性的文章来反映自己对教育研究的独特理解。
如米勒布瑞恩(Miller Brian)在2010年《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杂志》32卷第1期(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上发表的《英国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合理性如何》(The Price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Rational is British Tuition Fee Policy)。
该论文考察了英国高校“差额学费”政策的起源,论述新工党政府在学费政策制定过程中展现了何种程度的理性,最后总结得出“差额学费”政策是渐进式变革的结果;再如哈里森内尔(Harrison Neil)在2011年《教育政策杂志》26卷第3期(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上发表的《<2004年高等教育法>能否使英国高等教育参与率更公平、入学覆盖面更广》(Have the Changes Introduced by the 2004 Higher Education Act Made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England Wider and Fairer)。
该研究介绍了《2004年高等教育法》为使英国高等教育参与率更公平、入学覆盖面更广而釆取的几项措施,如多样化的收费政策,增加学生资助金额,成立公平入学办公室等。
并且该研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论述《2004年高等教育法》实施后,英国低收入群体高等教育参与率、入学覆盖面虽然有所提高,但扩大名牌大学的公平入学率并不是成功的。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主体上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其发展脉络。
其次通过具体分析在两党不同时期执政的不同背景下英国发布的重要相关政策,归纳分析出英国髙等教育政策基本走向,进而判断和推论英国高等教育政策未来走向。
最后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现实情况,借鉴比较英国成绩与经验,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
研究方法文献法:本文以文献资料分析法为主,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删选,力求做到选材的客观性、代表性。
在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时,笔者特别关注到文献资料之间的互证性,竭力要求自己所著文章的全面性。
比较法: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两个不同政党执政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归纳总结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走向,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作了简要回顾,希望可以提出了可供我国参考的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
摘要: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深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两党政治在高等教育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在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罢了。
由于英国教育制度的典型性,也由于英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影响,在世界教育这块舞台上,英国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许多革新和试验一直是较为引人注目的,而教育革新和试验的前提和结果,以及其过程,都是依靠教育研究来形成和推动的。
正因为如此,关注英国所进的教育研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对本国教育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介绍2010至2015 年间卡梅伦领导下的联合政府在一些关键领域所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并将之与1997至2010 年间布莱尔和布朗领导下的“新工党”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比较。
从历史背景以及政治背景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英国教育研究,教育政策,教育改革一、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人们通常认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是从十二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建立开始计算的。
这两所古老的大学至今也已经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分析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精英教育阶段(十二世纪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
同时,英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在不同的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紧紧跟随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有非常大的影响,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多重影响,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英国在自然科学,哲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了十分显著的发展,而这一切又影响到它教育的发展。
164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邀请到英国,他的著名的“泛智”教育理论曾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极大重视,不仅影响到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启发了英国学者对于教育问题的探讨。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非国教派老师和开明学者的努力下,英国兴起了建立现代大学的“新大学运动”。
这一时期建立的现代大学和之前的古典大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基本是由各个地方创办,和地方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会受到教会的干扰和控制,在教学上高度重视科技和应用知识方面的研究。
新大学运动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英国的高等院校对教学内容、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调整,专业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成为了主要的目标课程,不受教会控制和放宽招生条件更是有力地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平民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出现了所谓的“婴儿高峰期”,受教育人数急剧增加,由此成立了大批新大学和技术学院,标志着英国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张,大学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
尽管这一时期成立了不少的新大学,英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保持着“精英教育”的模式,“重质量、轻数量”,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现实,英国政府在1963 年公布了《罗宾斯报告》。
这份报告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大大加快了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原则”,认为国家应该为那些能力和成绩都合格的并且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虽然它提出了能力和成绩两方面的条件限制,但该报告的实施仍然是英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真正开端。
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就读于多科技术学院,因此这些学院也开始要求取得和“自治”大学相同的权利和地位。
双轨制在对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原来的教育结构也开始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比如高等教育缺乏活力;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教育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