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
摘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由此可见,创新是人类对人才追求的目标,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型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人而言,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
文章从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探索和把握好借鉴、模仿基本规律两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创新
1 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1.1 深入发挥广播电视节目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点,使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呈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并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
它的意义在于,借用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使我们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
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以致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
化特征。
比如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中,我们认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
误把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
那么,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
通过定义不难发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所以,要想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
这也是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1.2 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使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要借助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来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
当前,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现场实时报道也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方式之一。
要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
其次,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
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我们在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时候,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进行。
当然,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
特征,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
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
1.3 深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所谓话语是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
在社会实践中,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并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
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记者和主持人作为传播者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而并非用书写的文字符号;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对媒介话语方式有更高的感性化要求,来保证受众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有效的视听。
因而。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
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
实际上,深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要求我们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总之,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2 探索和把握好借鉴、模仿基本规律
2.1 借鉴
借鉴主要体现在电视传媒对戏剧艺术、传统技术及其他传媒的借鉴上。
现在,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形态都有报刊专栏的影子。
例如电子传媒和纸质传媒成功互动的具体体现便是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出现。
广播电视以较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其他传媒的这种模仿和借鉴,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事半功倍地研发出了许多颇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形态。
央视1台的《朝闻天下》以摘要播报世界各地以及两岸三地华文报章杂志为主要内容,是一档非常典型的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成功互动的节目。
受《朝闻天下》的启发,各地方电视台或开辟专门的读报栏目,或在原有的新闻栏目中开辟专门的读报板块,使读报节目成为颇受观众欢迎的一种新闻节目形态。
目前,较为知名的电视读报栏目有辽宁电视台读报节目《第一时间》、重庆电视台《CQTV早新闻》、北京卫视的《现在读报》、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等等。
2.2 模仿
模仿在电视媒体上的表现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国内外节目形态的模仿上。
从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开创我国电视节目形态引进之风气开始,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境外节目形态的某些元素。
如《玫瑰之约》对《非常男女》、《开心辞典》对《百万富翁》、《新闻会客厅》对《奥帕拉·温弗丽访谈》、《生存大挑战》对《幸存者》、《超级女声》和《莱卡我型我秀》对《美
国偶像》、《创智赢家》对《学徒》的模仿,等等。
境外电视节目形态本土化已经成为近几年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我们主要吸收境外电视节目形态的精华。
但是,我们必须以本土的文化内蕴、社会心理去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乃至必看性,增强观众的满意度,在电视节目形态引进时必须进行科学的本土化改造,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赋予节目二次价值,否则,这样的节目形态没有根深蒂固的生存脉络而丧失生命力、就会因为没有灵魂,很快走到尽头。
3 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推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符合受众收视需要的新的广播电视节目,拥有独特的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战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4~6.
[2]张智刚,边缘化.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手段[J].新闻通讯,2002(8):44~45.
[3]张军华.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J].学术论坛,2007(7):176~178.
[4]董恩利.三个方面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及其相关问题[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