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

文后的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条目以[1], [2], [3]……的形式编号(英文姓氏按照字母排序, 中文姓氏按照拼音字母排序/日语按作者姓名五十音图顺序排序,先排英文/日文, 再排中文,例如:

[1]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M]. New York: Holt,

[2]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 くらし.1997.文化百選.[M].東京:西日本新聞社.

[2] 井上忠司.1999.講座食の文化・第五巻[C].東京:味の素食の文化センタ

2. 如果文献条目要转行,需采用悬挂缩进格式,如上例[2]。

3. 排列顺序

如果是著作,按作者(如果是译著,原作者在前,译者在后)、出版年份、书名、文献类别标号、出版地(要写出版社所在的城市的名称,而非省的名称)、出版社排列;

如果是杂志文章,按作者、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文献类别标号、刊名、期号和页码(期号用括号括起来)排列;

如果是论文集文章,按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别标号、编者(外文要有“ed”或“eds”字样并用括号括起来)、书名、文献类别标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排列;

如果是网上下载的文献,按作者、年份、文献标题、网址排列,如果没有作者,以“佚名”替代。

4. 文献类别标号

文献类别标号由大写字母和方括号组成。专著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的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的会议论文为[P],博士论文为[D],硕士论文为[MA],词典为[Z]。注意:类别标号与其前的文字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不需空格。

5. 文献条目中作者的写法

汉语姓氏按汉语拼音为序,外文姓氏按字母顺序/日语按作者姓氏的假名顺序排序。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两种文献在年份后加a和b(若有三种或以上的文献,照此类推),以示区分。

如果是两个作者,外文文献的作者用“&”连接/日语用“・”或“、”连接,第一个作者的姓(family name)需排在前面,名(given name)排在文献的作者后面(注意:不管是外国人名还是中国人名,都是如此),且姓和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但第二个作者的姓和名不需倒列,即外国人的名应排在前面,姓排在后面。汉语文献的两个作者用汉语书写,两个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

如果是三个作者或以上,外文文献的作者用逗号隔开。同样,第一个作者的姓需排在前面,名排在后面,姓和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的姓和名都不需倒列,即名都要排在前面,姓排在后面。汉语的文献的多个作者均用顿号隔开。

6. 文献条目书写规则

外文书名以斜体字书写,实词的首字母需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需大写。汉语/日语篇名、书名一律不用书名号,句号一律用点表示。日语无斜体或大小写之分。文献若为英语/日语,用英语/日语书写参考书目;若为汉语,则用汉语书写参考书目。

1. Reference

[1] 隆中库. 2011. 词汇来源的故事. /s/blog_7c3a33ff0100zgcl.html.

2. References:

[1] 曹宣明,罗鑫 青年网络流行语与价值教育研究 【期刊论文】2010 20(6)

[2] 李小菲 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分析【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09

3. References

[1] 百度百科. 2011. 性别歧视(百度名片). /view/1154766. htm.

[2] 涂赞珀. 1986. 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A].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苏琴. 2010. 性别歧视在英汉语言称谓中的体现[期刊论文]. 淮海工学院学报第10期.

[4][6][7][8] 陆谷孙. 200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 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戴宁熙. 200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探析[期刊论文]. 贵州. 科技信息(学术版)第3期.

4. References:

[1] 秦秀白.1996.《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析》《现代外语》第二期,.

[2] 许力生. 1997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

[3] Smith Philip [M]. 1985. Language, the Sexes and Society

[4] Kramer & Cherish. 1981. Analysis Framework of Women and Men Speaking

[5] Coates & Jennifer. 1986. 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6] Berger Charles R. & James J. Breda. 1982 Language and Social Knowledge

5. References

[1] 汪榕培 王之江 英语词汇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第1版 (199)

[2] 秦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第11卷 第5期

[3] 钟珊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第31卷 第3期

6. References

[1] Shipley Joseph T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 1945.

[2] 赵岚 现代科技英语词汇探析 时代教育 2008 (121).

[3] 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商务印书馆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第7版.

[4] 汪榕培 王之江 英语词汇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第1版 (199).

7. References

1.Carter , R. 1987 . Vocabulary :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London : Allen &Un

win.

2.Chin , C. 1999 . The effects of three learning strategies on EF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Korea TESOL Journal 2/ 1 : 1212 .

uf er , B. 2003 .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 Do learners really

acquire most vocabulary by reading ?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9/

4 :5652585 .

4.Pittman , W. 2003 . Building vocabulary through prefixes , roots &suffixes .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5.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杨艳.记忆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辽宁锦州 121001) 8.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Bhang Zhengzhou Nan University Xu Be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CEL EA

Journal (Bimonthly)2009 年2 月 第32 卷 第1 期.

9.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 Yu Chihuahua Liaoning Taxation College.2007 年4 月 第30 卷 第2 期.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CEL EA Journal (Bimonthly)

10.Kinsella , K. , C. S. Stump & K. Feldman. 2002 . Strategies f or vocabulary

development . http :/ / www. phschool . com/ eteach/ language_arts/ 2002_03/ essay.

html.

11.Pittman , W. 2003 . Building vocabulary through prefixes , roots &suffixes .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9/ 7 :4 . http :/ / / Techniques/

Pittman2BuildingVocabulary. html.

12.Hatch , E. & C. Brown. 1995 . Vocabulary ,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3.Clark , D. 2004 . Context . http :/ / www. nwlink. com/ ~donclark/ knowledge/

context . Html.

14.Hulstijn , J . , M. Hollander & T. Greidanus . 1996 .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 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 , dictionary

use , and re2occurrence of unknown words .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0/

3 :3272339 .

8. References

1. 刘燕.国内网络英语新词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05.(31).

2.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5. 刘润清 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

6. 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和展望.[J].外语和外语教学,2000.(9).

7. 刘燕.国内网络英语新词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05.(31).

9. Reference

[1]程瑞娟.科技英语新词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构词方式[J].引进与咨询,2002

[2]杨金菊.网络英语词汇特点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2

[3]汤爱生.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点[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0

[4]高帆.网络英语新词语及其构词特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林界军.基于语料调查和语言对比的网络新词语造词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