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论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论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论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xx
【摘要】中国乃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每一部法律都有特定的立法机关制定,从而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我国的刑法也不例外,刑法的制定就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名,根据宪法,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即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而在刑法中,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则是构成刑法的必不可少的要件,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两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例如:
他们的概念,性质,必要构成要件,是否一定受危害,以及是否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等,在下文中我将对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发表我自己的观点。

—:
论犯罪客体
(一):
就概念而言:
1:教材中所提到的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若某一行为没有危害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构成犯罪。

如贩毒交易行为,这种行为危害到了人们的经济,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秩序,所以毒品交易这一行为所危害的这一类社会关系也就必然受到刑法的保护,又如,若甲拾到了乙的不小心遗失的钱包,时候明知是乙的也不还,这叫不当得利,是民法上所调节的民事行为,故不适用于刑法,也就是说着类社会关系并不受我国刑法所保护,也就是这类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

2、我所理解的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特有的才,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地受刑法保护的,同时也是受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某一类社会关系,在这里我之所以会强调时某一类社会关系,是因为我觉得社会关系是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社会关系与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受我国刑法保护
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这一部分社会关系的分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秩序,国防利益,军等利益等。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
犯罪客体主要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这种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以刑法理论将他们归类划分。

1、一般客体:
主要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我国《刑法》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13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同类客体:
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的科学分类,也就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或某一方面。

作为同一类客体的社会关系,他们性质几近相同或相似,这样便更有利于分类的方便。

3、直接客体: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就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例如:
直接侵害的是他人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直接侵害的是也是公私财物。

抢劫罪在这里又可以将犯罪的直接客体作一下分类。

首先:
根据具体犯罪行为危害具体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可将其划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其次:
可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的程序,机遇以及受刑法保护的状况,可对复杂客体再进行分类,包括:
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

二、论犯罪对象
(一)就概念而言
1、教材上的概念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物受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受到危害,然而人闪对犯罪对象的感知进一步认识到犯罪对象所代表的,受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危害的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和构成犯罪性质。

在犯罪对象的概念里,我们需注意一些问题。

1、犯罪对象要是具体的人或物。

在认定犯罪对象时,主要是以刑法分则中的刑法条文规定为依据,例如《刑法》第276条规定抢夺罪,犯罪对象就是公私财物,第236条规定的强奸罪中,犯罪对象就是妇女或幼女,也可以说成是女性。

2、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唯物论中说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性,在这里作为具体的人或物的犯罪对象,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1)可能犯罪对象:
就是犯罪行为并未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而是还没有受犯罪行为分割。

(2)也要将犯罪对象和犯罪所得之物,犯罪所用之物区分开,犯罪所得之物即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从犯罪对象那取得的财产或物品,犯罪所用之物即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所用的工具。

3、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在刑法分则中,大多都是通过规定犯罪对象的方式来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我们还可以将犯罪对象从不同角度作一个分类:
(1)从物质表现形式看呢:
可分为物何或人体,首先,物体主要是指货币、物品等一切具有价值归属关系的东西,按其归属关系可分为国家所有物、集体所有物、混合所有物以及个人所有物。

其次:
按其作用可分为生产资产,生活资料。

再次,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而人体指人的身体,受犯罪行为作用主要表现在生命、健康、荣誉受到损害或胁迫。

(2)从犯罪对象自己限制来看,又可分为普遍犯罪对象与特定犯罪对象。

三、论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中说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1、刑法分则条文大多数并不明确规定犯罪客体犯罪,往往是通过规定犯罪对象的方式来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所以,刑法条文中或有规定作为犯罪对象的人或者物,可用以表明犯罪对象。

2、犯罪对象即具体的人或物,犯罪客体即社会关系。

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承担者,而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体现。

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犯罪行为是通过作用于犯罪对象来侵害犯罪客体的。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概念与区别
(1)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2)而犯罪对象则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2、在刑法中所处位置的区别
(1)犯罪客体在刑法的总则和分则中都能体现,例如犯罪客体中的一般客体在刑法总则第2条,第13条都有规定。

(2)而犯罪对象只在刑法分则中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而不是在总则里。

3、犯罪的客体决定了犯罪的性质,而犯罪的对象未必。

我们要通过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的性质,而单单以犯罪对象是不足以确定其性质的。

4、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而犯罪对象则仅仅只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条件,例如:
《刑法》第384条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是公款,而像教材中所说到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逃脱罪,偷越国境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则很难说清有什么犯罪对象。

5、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比如说入室抢劫犯在入室将电视机抢走后,自己使用,他侵害了主人的财产权利,但是作为犯罪对象的电视机并未受到损害,甚至保管得很好。

6、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犯罪客体的概念在前面我们强调过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是犯罪的必要构成条件。

我国的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主要是以犯罪同类客体为标准划分的。

如果用犯罪对象来划分的话则无尖进行分类。

而犯罪对象也不是犯罪的必要构成条件,很多犯罪中犯罪对象是相同的,例如:
抢夺罪、敲诈勒索罪等,其犯罪对象则都公私财物。

在同一类犯罪中也是可以不同的,也就是因为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
具有不确定性,还有一部分犯罪没有犯罪对象。

所以犯罪对象就不了犯罪分类的基础。

结束语:
我本人认为就论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这一题目范围相对小一点,但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这一类知识点需要透彻,或者就要读得懂,看得透方可进行论述。

在内容上,比较具有直接性,不复杂,万变不离其宗,大体内容:
例如:
犯罪客体的概念在概念叙述部分,犯罪客体的分类叙述部分以及最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是都反复使用,同时也说之以情,入之以理,写
完后,回头过来觉得对此节知识无论是大体内容,还是框架结构,理论层次等都觉得很明朗,但第一次写论文,难免出错,望老师指点。

参考文献:
1、xx平主编《刑法》第四版
2、指南针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全三卷)
3、xx主编法理学第二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