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巧克力市场概况和展望

中国巧克力市场概况和展望

中国巧克力市场概况和展望 对国内巧克力市场现状和预测,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形势大好、发展很快、竞争激烈、潜力很大”。 一、形势大好 1、“宏观上的大好形势”促成国内巧克力市场现状“形势大好”。“宏观大好形势”有众多因素构成,其中“奔小康”这一因素,对巧克力市场现状和发展关系极大,对促成国内巧克力市场“形势大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 (1)已步入小康和接近小康的城市,巧克力在食品市场上占有率高,且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2)正在“奔小康”的城镇,巧克力在食品市场上占有率在逐步提高,市场份额也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3)从消费结构看:城市呈“白领”向“篮领”蔓延之势;“城市”向“城镇”和“农村”蔓延之势。消费幅射面在迅速扩大。 2、从微观上来看: (1)“档次消费层面”呈幅射扩大之势。“白领消费”追求中高档,且有逐步渗透“蓝领消费”之势,中低档巧克力正在普及大众消费。 (2)“巧克力技术含量”呈越来越提高之势。用提高“技术、工艺”来提升“品质”被越来越重视。 (3)“可可脂巧克力”与“代可可脂巧克力”,在不同层面消费中呈同步发展的态势,“可可脂巧克力”的消费层面在扩大;“代可可脂巧克力”在向大众消费的深层次渗透。 二、发展很快 目前正进入“加速发展期”。 回顾国内巧克力市场的发展历程,培育和发展至今,是来之不易的。巧克力是舶来品。建国前,国内巧克力市场,可谓是舶来品的一统天下,国内几乎没有国人开设的巧克力生产工厂,更没有自己的巧克力品牌,国内巧克力市场被洋人独霸。 建国后,国内巧克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可谓经历了五个时期:一是接受期;二是稳定期;三是发展期;四是混战期;五是现今的加速发展期。 (1)接受期 国内巧克力生产的起步,可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国家用可可豆抵债,上海起步开发可可粉、可可脂、可可液块生产。可谓开创了我国巧克力生产的新历史。 (2)稳定期 国内巧克力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首先形成以油脂四厂为代表的可可粉、可可脂、可可液块等巧克力原料和成品的生产中心。以及以上海儿童、益民等巧克力品牌,产品以散装巧克力,蛋形、球形、金币等巧克力为主。 (3)发展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与八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幅射至全国各地。油脂四厂首先形成以海鸥为品牌的可可粉、可可脂,不但发展了国内市场,产品在国外挂牌,以后又开发软巧克力产品,如巧克力攀司,产品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进入俄罗斯等国外市场。儿童、益民等不但发展了巧克力品牌产品,还发展受市场欢迎的如酒心巧克力、麦粒素、华夫巧克力、巧克力喜糖等品种。先后辐射至上海邻近省市及全国各地。 (4)混战期 八十年代巧克力市场在国内兴起,引起二场混战: (a)“劣质巧克力”与“纯正巧克力”之战。以上海市场为例,当时外省市廉价劣质巧克力,涌入上海市场,对纯巧克力呈围攻之势,劣质巧克力凭廉价之优势,打入大众消费,劣质巧克力口感形似嚼蜡,对初尝巧克力和对巧克力印象浅薄的大众消费形成误导,误认为这就是巧克力风味,其后果是败坏了“巧克力”的形象。 (b)巧克力“健康舆论”上的混战。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市场上出现对吃巧克力会发胖,不利减肥,吃巧克力容易“上火”,是给自己健康找麻烦,甚至危害健康等,特别是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减肥”、“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群体,“误导舆论”危害更大,一时引起一股“拒吃巧克力”的怪风,严重影响了国内巧克力市场的发展。 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内外食品科学界权威的不断澄清,有力的科学论证,极有说服力地回击了这股“误导舆论”,使广大消费认识到巧克力不但不影响身体健康和减肥,而且对人类健康极为有益,如巧克力有利控制血压、抗血栓、有益心血管、保护牙齿、滋润皮肤;巧克力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有“特异功效”,国家体育总局的权威体育医师,对巧克力具有抗疲劳、增能量的魅力,极为赞赏,认为运动员在运动前食用巧克力,特别是举重、长跑等大运动量的运动员,有助于提高成绩;排名世界第60位的世界名牌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学家经人体科学实验,发现怀孕妇女经常和定期食用巧克力,胎儿在母腹内能产生“特异”的“良好行为”反应,婴孩出生半年后能产生更明显的“特异良好行为反应”;新加坡一家著名的媒体报道,医学专家发现巧克力能有效抑制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甚至称巧克力对人类最害怕癌症有防御功能;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花数年时间在中美洲,巴拿马印弟安人居住的库纳族村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库纳族人,患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的比率,比大陆上的人明显低,高血压病人几乎没有。奇怪的是把这批库纳族人,搬到大陆生活,经考察这批人中开始患这些病,因而表明不是这批人天生具有抗癌等基因,其原因是库纳族有“每日饮5杯可可的饮食习惯”。 科学击退“误导舆论”,经科学家有力的拨乱返正,人们对巧克力的认识有了加深,巧克力市场又逐步发展和兴旺。 (5)现进入加速发展期。呈加快发展之势,是很喜人的。据有关资料:目前巧克力生产企业,已由建国时数得清的几家,发展到1000多家;巧克力的年消费量已达30亿元左右;且呈迅速上升势头。其趋势特点是: (a)以生产中低档巧克力为多数,已逐渐转向中高档;特别是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消费和大中城市消费。 (b)巧克力的主流消费层面在扩大,从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蔓延。 (c)人们糖果消费爱好,呈由传统糖果向巧克力转化的趋势。 (d)巧克力消费呈越来越加快渗入“休闲”、“民俗”等消费领域的态势。 (e)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巧克力消费大约为每年四十克至七十克,人均消费量也在加速提升。 三、竞争激烈 国内巧克力市场的竞争主要来自二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国际名牌巧克力涌入,形成国内巧克力市场的激烈竞争。 有“国际巧克力四大强国”之称的国际名牌巧克力,先后打入国内巧克力市场: 一是,法国巧克力。法国巧克力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挑选高质素的可可豆,研制最好的巧克力;其特色以纯味及着重可可味道为主,因其完美的生产与华丽的卖相,使其成为举世闻名的巧克力。进入国内的法国品牌有金象等,近日有“法国黑巧克力之父”之称的苏比士•黛堡开创的,有“皇室巧克力品牌”之誉的“黛堡嘉莱”巧克力进入国内市场,并要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专卖店。 二是,瑞士巧克力。瑞士巧克力,口感香滑,尤其采用阿尔卑斯牛奶,使香滑感大增,得到世人的赞赏。进入国内的瑞士巧克力品牌有瑞士莲等;瑞士巧克力巨头百乐嘉利宝也要投资在中国内地开设巧克力生产厂。 三是,德国巧克力。德国人很早已经制造巧克力并分销各地,于欧洲早已享誉盛名,与其他国家的巧克力一样,德国巧克力都是从一粒粒的可可豆研配出来,种类亦不比瑞士及法国少,如果仁、酒心及薄荷味,款式千变万化。它与众不同之处是比较苦涩,可可豆纯度相应提高。进入国内的德国巧克力品牌有马骑兵、美可馨等; 四是,比利时巧克力。比利时巧克力,可谓源远流长;其手工精制巧克力,粒粒皆是师傅的心血结晶,尤其是牛奶巧克力,以新鲜牛奶制成,特别香滑滋润。懂得享受巧克力的人士,会选择纯味巧克力,其中以比利时软心巧克力,最受人青睐,打开盒盖,溢出阵阵扑鼻的巧克力香气,入口更是香滑即化,口感有点像吃雪糕;比利时高迪瓦牌巧克力也是皇室御用的巧克力,不但比利时皇室贵族爱吃,很多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世界名人也极为青睐。 其他如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品牌巧克力,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巧克力行业的洋巨头正在加快抢占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巧克力市场,韩国乐天与美国好时联手,在上海开设巧克力工厂。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重量级巧克力企业已全部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大卖场中,进口或合资巧克力的品牌已多达70余个。其中,以德芙、吉百利、好时、费列罗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占领了高档巧克力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以金帝、恺撒威登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则主导了中档巧克力市场,极大地加剧了巧克力市场的竞争激烈度。 第二方面是:国内巧克力企业间的竞争,业内竞争有利有弊,利者相互促进,弊者互有损伤。我们提倡资源组合,做大做强国内巧克力企业。 四、潜力很大 从国外名牌巧克力蜂拥进入中国市场这个事实,就足够说明中国的巧克力市场潜力很大,否则他们不会瞄准中国市场,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巧克力市场可谓是国际巧克力市场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用大市场观念来看:中国消费人口拥有14亿,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潜力消费群体。从巧克力市场来看:我国目前巧克力的年消费量仅30亿元左右,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还不高,约每年四十克至七十克,我们不与早养成吃巧克力习惯的欧美人比,他们人均年消费巧克力7公斤以上,是我们的100多倍,就是同我们生活习惯相仿,同处在亚洲的日本与韩国相比,他们人均年消费巧克力也达2公斤,这里除了习惯问题外,经济发达和人民生活条件的高低密切相关,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我们就拿“习惯”与“经济”这两个因素来看,我国改革开放后门户大开,可谓欧风频吹国内大地,尤其是年青一代,欧美人喜吃巧克力的习惯,也随欧风而入,国人对巧克力的喜爱度在迅速提高;“经济”虽然我们还比不过日韩,但我们在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这从宏观上,为国内巧克力市场的发展,创出了巨大的潜力空间;有人算过一笔帐,我国巧克力人均消费只要达到日韩的一半,即人均年消费1公斤,中国就是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市场,这就是我国巧克力市场的魅人潜力。 由此可见,扩大中国消费的巧克力人均消费量,是挖掘中国巧克力市场潜力的关键。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固然可以带动“巧克力消费”,但不能认为:“经济增长,巧克力消费必定会同步增长”。我国的邻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日本人民年平均收入已达29000美元,接近欧美富有国家,然后他们巧克力市场的人均消费量,却大大落后于欧美富有国家,据统计:甚至1994-1996年间日本巧克力市场的巧克力消费还出现负增长。日本巧克力市场有个特点:日本巧克力市场均由本地业者控制,国外巧克力产销业很难插足和掌控,可能这也是日本巧克力市场增长不快,甚至出现负增长的一个因素。近来有所好转,日本人在巧克力上打上“机能性”概念,对日本巧克力消费者,灌输机能性巧克力功效观念,为大造声势,扩大影响,日本巧克力可可协会还召开国际研讨会,使“机能性巧克力”推进了日本巧克力市场,尽管动足脑筋,日本巧克力的人均消费量,仍大大落后于欧美富国。 我感到我们在“挖掘中国巧克力市场潜力,大力增长中国消费的巧克力人均消费量”上,既要借鉴国外之先进,又要根据中国国情,走“扩大中高消费层巧克力消费份额,幅射大众消费层面;立足大中城市,幅射中小城镇,打进边远地区和广阔农村”的路线,用不同档次和类型的巧克力,来提高中国消费的巧克力人均消费量,繁荣中国巧克力消费市场。 我们要在顾及“中国因素”基础上,在“细分巧克力市场”上动脑筋下功夫。我感到起码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件是:提高和扩大国产巧克力在中高消费层次上的占有量。巧克力是舶来品,国外名牌巧克力在国内中高层消费中,有“先天优势”,事实上我们国内巧克力产销业,在“硬件”上可能比不过国外产销商,被国外名牌巧克力占据了国内中高层消费层很大份额,但我们可以采用“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办法,用恰到好处的技术、配方、工艺等,使在同样材质的情况下,产出的巧克力不但品质和风味可与国外名牌媲美,同时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力争创出“高品质、低成本”的产销优势,来满足中高消费层次“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我国的中高档消费者,是目前国内巧克力市场上的主要“吃客”,一般对巧克力的风味和品质,有鉴赏能力,如果国产巧克力做到风味和品质可与国外名牌媲美,利用“价格优势”,吸引中高档消费,以提高和扩大国产巧克力在中高层消费层上的占有份额。北京有一家小型巧克力厂,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用国产原料、国产设备,在技术、配方、工艺上下功夫,生产的巧克力产品,在超市里就敢于与国外名牌巧克力同柜销售,还是受到国内消费欢迎的。我感到国内的巧克力企业绝对不要只顾中低档的大众消费市场,当然发展大众消费市场很重要,但不要忽略中高档市场,随着中国巧克力市场的发展,中国消费对巧克力的认识和鉴赏力,也在相应提高,提高和扩大国产巧克力在中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