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业务研究分析
投行业务的发展与分析
财务并购部
美国投行的发展历史
美国: 1、投资银行的早期发展 早起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汇票承兑、贸易融资发展、政府债券、铁路债 券的发行和销售,产生了摩根· 斯坦利、美林、高盛、雷曼兄弟等具有影响力 的企业 2、1929年后金融管制下的投资银行 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离 3、1975年后金融管制的放宽 1975年,手续费自由化,证券公司分化为三类:经纪类,自营及收购兼并中 介类,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类。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 4、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投行 (1)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大幅收缩 (2)独立投行模式终结,监管力度加大 (3)全能型的投资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发展趋势
公司下一步投行发展思路
一、对投行的基本判断 1、寡头垄断市场 2、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 3、摆脱业务同质化,加大创新能力 4、必须走细分市场
公司下一步投行业务发展思路
1、找准定位 我们的优势能在哪里? 我们的市场契机在哪里? 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哪里?
公司下一步投行业务发展思路
前五家券商投行业务分析
中银国际证券:借力大股东的全能投行 2010年,中银国际证券采取的是与中金、中信证 券相类似的策略:整体以大型项目为主,因此从 项目数量上看并不出众,但募集资金金额则相当 占优。 2010年公司共承接5单IPO项目,其中主 板项目(中国一重、宁波港、中南传媒)3单, 合计募集资金230.43亿元,占IPO募集项目的 92.43%,中小板1单,创业板1单。 2010年公司承接的24单中募集资金较多的项目均 与大股东中国银行
一季度投行业务排名
一季度投行业务排名
投行发展的要素
一、多方位的关系脉络 1、政府 2、企业(大大小小) 3、银行 4、投资机构 5、其他专业机构 6、…..
投行发展的要素
二、全面而专业的人才队伍 投行是一座通往尽可能多方向的立交桥, 而人才就是这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上的指示 牌,没有人才,立交桥就失去价值。 这些人才包括:企业管理、法律、财务、 行业研究、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投行唯一的资产就是 人才
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1、发行监管制度的改变 我国实行核准制 2003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 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于2004年2月1日 开始实施。该办法加大了保荐人的责任,使得证 券上市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 2006年1月1日实施的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证券法》(简称《证券法》)将证券上市核准 权赋予了证券交易所,强化了交易所的监管职能。
人才建设
3、残酷的竞争与淘汰机制 (1)投行本身就是处于经济活动的高端, 要想参与这个游戏,就必须培养高端人才, 要么引进。 (2)残酷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方能发掘真正 的投行人才。
人才建设
需要的人才方向 1、具有深厚社会关系的 政府背景、企业背景、证券背景 2、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 保荐人、法律、企业管理、财务、资产评 估、审计等 3、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项目经理人员
前五家券商投行业务分析
中信证券:上市券商中投行业务领跑者 2003年公司主承的“长江电力”项目创当年中国 证券市场股票发行融资额之最;2004年的“武钢 股份增发”项目,成为当年以及到当时为止中国 证券市场融资额最大的再融资项目;2006年的工 行A+H发行上市项目是我国第一单A+H发行上市 项目,刷新了全球最大规模IPO的记录;2007年 牵头负责中石油A股IPO,刷新了全球最大规模 IPO的记录;2008年中国铁建IPO是2008年A股 和H股市场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中信证券是保荐人最多的投行,
股票发行方式的变化
(6)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 (7)上网定价发行。1996年以来被普遍采用。 (8)基金及法人配售。1998年,4亿元以上需向 基金及法人配售。2000年4月,取消4亿元的额度 限制,公司发行股票都可以向法人配售。 (9)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2000年2月13日。 (10)上网发行资金申购。2006年
近几年国内投行业务发展情况
承接2009年IPO的重启,特别是创业板的 开板,2010年A股IPO市场格外热闹,全年 共新发349只新股(含剔除分拆上市的吉林 高速、龙江交通以及暂缓上市的胜景山河 和苏州恒久,但下文分析中暂剔除这四 家),较2009年的111只上升214%,2010 年共募集资金4921.30亿元,是2009年的 2021.97亿元的2.43倍。
人才建设
1、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
执行经理
高级经理
高级经理
高级经理
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
分析员
分析员
分析员
人才建设
2、绝对高端的薪酬机制 (1)高盛2005年员工工资和福利为 116.88亿美元, 约占营业收入247.82亿美元 的47%。 (2)薪酬是驱动凌晨三点钟还在忘我工作 的绝对力量 (3)投行工作的高端人才,没有绝对高端 的薪酬机制,不可能出现
投行业务前五名市场占有率
投行业务前十名占有率
2010年券商获投行项目最多前二十
2010年券商获投行项目金额前二十
2010年投行收入份额情况
2010年券商保荐人数前20
发行通过率统计
从券商角度看,2010年国信证券和平安证 券是申报项目最多的券商,而85%以上的 通过率在全部券商中也属于较高的,可见, 较多的人才储备和较好的项目储备是赢得 投行市场的关键。
2、根据业务发展定位制定薪酬激励机制, 引进相应人才。 3、我对贵州本土投行业务的理解 贵州本土券商 贵州省整合的大背景 组建承揽+承做的业务团队 需要公司高层的高端支持
(完)
高盛的发展史
高盛,成立于1869年,初期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即打折 收购商业票据,然后到期兑付。 随后开始进入股票承销业务,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在 1929年受到重创,随后用了近三十年才恢复元气 60年代后,反恶意收购业务成为高盛全球霸权的主要利 器。先起一步和率先模仿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公司代理业 务多元化发展,如外汇、咖啡交易等 90年代以后,公司开始直投业务,不再单一从事代理业 务 先起一步和率先模仿是高盛全球战略的核心
前五家券商投行业务分析
平安证券:中小企业及创业板企业专家 2010年平安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8.08亿元, 其中承销业务收入便达到24.06亿元,占比 高到63.18%,在全部券商中,平安证券承 销业务占比最高,成为2010年行业标杆。 成功的主要原因:专注于中小企业领域 。
前五家券商投行业务分析
前五家券商投行业务分析
国信证券:崛起中小板霸主 对于国信证券来说,2010年是一个丰收年,投行 部共计完成32家上市公司的IPO保荐工作,一年 之内入账13.5亿元,若以承销保荐费收入排名, 位列国内券商第二位。 如果说中金证券偏爱保荐 超级大盘股,国信证券则钟情中小板。Wind数据 统计显示,在国信证券2010年承销的32单IPO公 司中,有21家是中小板公司,占比超过66%。另 外10家公司,8个分布在创业板,3个分布在主板, 分别占比25%及9%。
股票发行方式的变化
我国在股票发行方式方面的历史变动是非常多的,按 时间和方式种类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办发行。从1984年股份制试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 期。基本没有中介机构参加 (2)有限量发售认购证。l991~1992年,出现深圳 “8•l0事件”。 (3)无限量发售认购证。l992年,上海率先采用无限量 发售认购证摇号中签方式。 (4)无限量发售申请表方式以及与银行储蓄存款挂钩方 式。 (5)上网竞价方式。1994年。
近几年国内投行业务发展情况
据Wind统计,共有60多家投行分享了承销 保荐盛宴,收入达183亿元,其中首发承销 收入一项为170亿元。 综合考虑首发、增发、配股、可转债和债 券发行5个子项目,共有68家券商在2010 年投行市场有所收获,这一数据较2009年 的63家有所上升。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前 五位的投行市场占有率接近30%,前十位 的市场占有率则接近50%。
中金公司:坚守主板市场的传统龙头 2007年大牛市中,中金公司由于保荐了多家国企上市而 在当年的承销保荐收入排名中名列前茅。近年来,中金公 司在投行业务上始终延续着“大单”模式的思路,不追求 家数的多寡,只在乎每单的金额。这一策略直到2009, 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9年,中金公司再次荣登承销 和保荐费收入第一名。 不过2010年,伴随着中小企业发行的井喷,中金公司这 一思路似乎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中金公司2009年承销家 数为3家,联席保荐1家,承销与保荐费为10.97亿元,在 所有投行中排名第一;2010年,中金的承销家数为5家, 联席保荐2家,承销与保荐费为7.03亿元,排名七位。